□本报记者 赵宇清
9月1日,迎着初秋的阳光,中宣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团走进七台河。汽车沿着高速公路刚刚驶入这座奥运冠军之城,采访团就感受到了无处不在的冠军元素:公路两边的草坪上嵌入了“奋勇向前”的短道速滑运动员城市雕塑,进入市区后,冠军桥、冠军湾、冠军馆等一系列景观次第映入眼帘。
“敢为人先、勇争一流”的冠军精神赋予了七台河人聚力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拼劲儿和闯劲儿,它激励着七台河人一次又一次交出亮眼的答卷:今年上半年全市实际利用内资113.2亿元、增长60.5%,高于全省平均增速37个百分点;24个省重点项目开工率92%、投资完成率57.6%,位居全省前列。
接续奋斗打造冠军之城
一座人口不足70万的东北小城为何会成为冬奥冠军的摇篮?走进桃山湖畔的短道速滑冠军馆你会找到全部答案,这里的各个展厅通过实物、雕塑、图片、资料、音像等形式,详细记录了七台河近半个世纪滑冰事业的发展史和辉煌成就。
与大多数大平层的展馆不同,冠军馆是一座城市观光塔,塔高83米,寓意七台河1983年成为地级市;塔身四面设置钟表,寓意七台河是“一座手握秒表的城市”。步入一楼大厅,迎面就能看到金牌榜,展示了七台河市自1991年以来在短道速滑领域取得的骄人成绩:共产生冬奥和世界冠军12名,获得冬奥会金牌7枚、特奥会金牌4枚、世界级金牌177枚,国家级金牌540枚;16次打破世界纪录。
展馆另一边,名为“冠军路”的展区也格外引人注目,两面挂满废旧冰鞋的墙生动地向人们展示了“冠军是怎样练成的”。
冠军城市奠基人——孟庆余教练自组建七台河市第一支速滑队伍开始,就一直在开拓一条没人走过的路:没有食堂就自己办、没有冰场就自己浇、没有训练器材就自己做、没有教材就自己写……对于孟庆余来说,只有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没有克服不了的艰难险阻。
在孟庆余的带领和感染下,七台河四代教练员接续奋斗从一支短道速滑队发展到拥有业余、半专业、专业训练队3个层次20支速滑队;从在训运动员仅有30人,发展到在训运动员622人、全市短道速滑项目注册运动员1380人。正是因为有了这群教练员日复一日地奉献与付出,七台河才一跃成为全国短道速滑人才储备最充足的城市。
如今,七台河历经四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形成了“立足城市特点,选准运动项目,发挥自身优势,以建设体育特色校为抓手,深度实施体教融合,强化资源条件保障,建立科学育才选才荐才体系,形成辐射全省、面向全国、人才辈出的可持续发展态势,以体育发展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七台河模式”,七台河的成功经验已被国家体育总局在全国推广。
城市名片带动产业发展
有了“奥运冠军之城”这张金色名片,七台河更为注重挖掘冰雪资源优势,推动冰雪产业和体育产业发展,并以此为契机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七台河市体育局局长韩冬梅告诉记者,今年七台河市体育局已经成功承办了全国青少年短道速滑锦标赛、黑龙江省短道速滑锦标赛、黑龙江省第十五届运动会短道速滑项目比赛三场重要赛事。据不完全统计,赛事期间将累计接待参赛人员1200余人,在住宿、餐饮、交通等方面带动消费近400万元,赛事经济正在让“冷资源”变成“热效益”。在七台河体育中心附近,正在建设具有国际标准的短道速滑馆,建成后将形成以七台河体育中心为原点的具有三块室内冰场的冰雪体育综合体。
七台河百凝盾运动装备科技有限公司是七台河市引进的首家冰雪装备制造企业。公司总经理王帅说,2022年7月公司与七台河市桃山区政府签约,桃山区政府迅速为企业协调了厂房入驻,同年10月企业就开工投产了,七台河不愧是一座手握秒表的城市!
百凝盾公司一期计划投资2000万元,建设冰刀、滑雪板、速滑服装及轮滑等产品生产线,并建设轮滑培训基地;二期计划投资2000万元,建设冰上培训基地;三期计划投资3000万元,研发体育饮品、运动营养品等。目前,百凝盾公司正在积极推进2000平方米厂房和800平方米轮滑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全部投产后,年产值可达5000万元。
百凝盾运动装备项目的进驻拉开了七台河市桃山区冰雪产业项目建设的序幕。桃山区高标准推进冰雪经济产业园建设, 以冰雪旅游业为核心,积极引进冰上和雪上装备制造产业,打造冰雪经济孵化器,探索“文旅+”“冰雪+”产业发展模式。桃山区委常委、副区长曲晨告诉记者,冰雪经济产业园区配套建设孵化器厂房、研创中心,鼓励企业以商招商引入上下游企业,通过补链强链“串”出优势产业,实现冰雪产业做大做强的目标。
转型发展奔赴全新赛道
虽然七台河因煤而生、缘煤而兴,但是转型发展已经让这座煤城步上了一条全新的赛道。
七台河市江河融合绿色智造产业园区内的联顺绿色生物医药产业项目总投资120亿元,规划占地面积约7000亩,是七台河市历史上第一个超百亿级大项目。项目以泰乐菌素、泰妙菌素原料药为先期开发产品和产业基础,主要致力于生物医药、生物兽药、生物农药及其制剂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工作。
这个项目推行“农业推动工业,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理念,项目满产后,每年可使用玉米、大豆110万吨,生产的原料药是制剂药生产厂家的重要生产原料。生产过程产生的蛋白余料经过特殊工艺处理后可加工成生物有机肥,生产尾水利用发酵液延链水肥,实现改良土壤、保护黑土地、增产减肥、节水减碳的效果。
联顺绿色生物医药产业项目不仅自身可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处于整个产业链的中端,对整个产业链具有强大的拉动和推动作用。项目向上可拉动玉米、大豆等农副产品种植深加工生产、化工产品生产、生物医药生产装备制造及安装、基础工程建设、交通运输等相关行业与企业的发展;向下可带动国内医疗事业、兽药制剂生产、畜牧养殖业、生物有机肥、水肥、生物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据黑龙江联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党委书记马融介绍,目前项目进展顺利,配套项目、生活服务区、质量研发区等已投入使用,部分生产线已开始试生产。整体项目截至今年7月底已完成固投98.9亿元,累计完成产值7.3亿元。项目全部投产达效后可实现产值242亿元,利税52亿元,可吸纳5000名以上产业技术工人就业,引进数百名制药和化工方面专业技术人才,对七台河乃至全省经济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联顺生产车间。
本报记者 刘心杨 赵宇清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