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电电机 自主创新 世界瞩目

□文/摄 本报记者 李爱民

自主研制的白鹤滩水电站右岸8台100万千瓦精品机组,全部高质量投产发电;自主研制世界单机容量最大的235兆瓦轴流转桨式水电机组,破解了高水头大流量轴流转桨式水轮机水力设计难题;海水可变速抽水蓄能机组关键技术研究,填补我国技术空白……自主研发、自主创新,哈电电机的一举一动吸引着世界同行的目光。

自主创新铸就“国之重器”

白鹤滩水电站被誉为世界水电行业的“珠穆朗玛峰”。作为世界上单机容量最大的水电机组,从可行性方案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它有着与众不同的特性。混流式水轮机的稳定运行是业界广泛关注的难题之一。哈电电机副总专业师王威介绍,为攻克这一难题,哈电电机使用先进的软件,模拟白鹤滩水电机组水力单元的管路系统,对机组运行中的各种过渡工况进行仿真计算,获得了一系列详实、有效的数据,为后续进一步优化设计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白鹤滩水电机组研制中,哈电电机开创性地攻克了机组稳定性、冷却方式等世界难题,首创15长+15短的长短叶片转轮,水轮机最优效率达96.7%……一系列原创性技术成果,正是哈电电机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金刚钻”。

正如哈电电机副总工程师、哈电集团首席专家覃大清所言,哈电电机承担的都是国家重点项目,哈电的“字典”里从来没有“不成”,这是使命,更是责任。这就要求“哈电人”要用好自主创新这把“金钥匙”,不断提升能源装备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从1951年研制新中国第一台0.8兆瓦水轮发电机组,到2022年世界单机容量最大的白鹤滩水电站1000兆瓦水轮发电机组全部投产发电,哈电电机用70多年时间,勇攀世界水电技术高峰,将国产水电机组的单机容量翻了1250倍,完成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伟大跨越。

创新为产业升级注入不竭动力

创新无止境,越是挑战越有科研价值,越要勇往直前。哈电电机将白鹤滩项目的成功经验,推广应用到其他项目的研制中,为制造强省和制造强国建设倾注了无穷力量。

“我们对白鹤滩精品机组设计经验进行总结,收集整理了机组设计、制造、运行等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及解决方案共计70余项,并在结构设计上寻求突破,大胆创新,提出了50余项技术改进方案。”产品设计部经理助理胡奇对记者说,哈电电机积极推广白鹤滩经验,将其应用到五强溪扩机、TB、巴塘等项目机组的设计中,极大地提升了机组性能,降低了工地加工难度,缩短了加工周期,生产提效约15%。

近两年,自主研制的上海庙3号、丰城8号等10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顺利投入运营,整体性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助力煤电新型电力系统转型升级;阳江3台抽水蓄能机组提前投入运营,各项指标均优于国家及行业规范的优良标准;丰宁数字化、智能化电站高质量投入运营,绿色能源工程尽展大国冬奥风采;我国纬度最高的荒沟抽水蓄能电站,首次采用哈电电机独创的“分数极路比”绕组技术,引领我国抽水蓄能技术持续跃升。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作为我国抽水蓄能机组的领军企业,哈电电机掌握了一套独有的研发体系。截至目前,哈电电机已参与33座抽水蓄能电站、122台抽蓄机组的研发制造,总容量达36170兆瓦,市场占有率位居国内第一。

创新推动生产数字化转型

智能叠片车间里,机械臂灵活地挥舞翻转,有序地运送材料;冷作分厂的生产现场,智能焊接在线监控系统24小时运行,实时监控焊接全过程,遇到焊接参数超规范会自动停机……进入新时代,哈电电机更关注传统元素的现代化表达,将智能制造、数字化制造引入生产,带来提质增效的深刻变革。

火花四溅,亮光耀眼,焊接机器人正在作业中。“转轮被称为水轮机的‘心脏’,制造质量直接影响到整台机组的水力性能和使用寿命。”哈电电机智能制造工艺部焊接自动化组组长贾瑞燕说,传统的焊接制造方法需要将产品加热到100℃,焊工在炙热的烘烤下手工进行焊接作业,实现高质量焊接难度大,有时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返修。为此,哈电电机技术人员通过对20多家国内外机器人研发制造企业的走访交流和对比分析,结合转轮制造特点和难点,自主选型集成了机器人窄间隙气体保护焊接系统。这一创新应用,使人工劳动强度下降90%,生产效率提升一倍左右,焊接质量稳定性大幅提高,并有效降低耗材,极大改善作业环境。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随着生产数字化建设工作全面铺开,哈电电机实现了以发电机冲片智能叠片间、焊机群控系统、机器人窄间隙焊接、定子冲片智能涂漆生产线等为代表的、典型的智能制造场景应用。预计到2025年6月底,建成线圈、冲剪、控制3个数字化车间和智能三维测量、数字化虚拟装配、水电数字化压力平台等7个数字化单元。

哈电电机助力打造浙能镇海燃机改造项目精品标杆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