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打造践行大食物观先行地

赵 勤

“在全国率先打造践行大食物观先行地”“加快构建食物安全保障体系”,是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食物观重要论述的具体行动。打造践行大食物观先行地,关键在于加快构建具有区域特色、安全持续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推进农食系统向高产高效、营养健康、绿色低碳、共同富裕、更有韧性转型。为此,要跳出食物看食物,兼顾供给侧和需求侧,做好“地”“技”“人”三篇大文章,不断拓宽食物供给渠道,形成多元化的食物来源结构;持续丰富食物供给种类,形成多元化的食物产品结构,从更广的维度提升食物安全保障能力。

立足于“地”:全方位多途径拓展食物来源

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将食物获取途径外延到整个国土资源,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协同主粮与其他重要农食产品生产,建设绿色的大食物供给保障地。

调整优化生产布局和区域布局。按照“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原则,统筹规划省域国土空间,充分利用物种间资源互补的特点,优化食物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大力推进低碳、可持续和营养型农业发展。同时推进产业融合,大力发展预制菜等食品加工业,不断拓展“食物地图”,持续增强各类食物供应能力。

加强践行大食物观“载体”建设。依托龙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打造践行大食物观的“载体”。要坚决当好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保障农产品等食物供给安全的“主力军”。要当好国家粮食等食物统筹调剂的“供应地”,提升应对公共事件、突发事件的食物供给保障能力。

推进黑土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一体保护。要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采取“长牙齿”硬措施保护好黑土地;开展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农田基础设施;落实保护性耕作等农艺措施,继续加大耕地轮作;坚持水土保持与耕作、生物等措施相结合,防治水土流失,推进退耕还林还草还湿;推行绿色生产方式,科学施肥、合理用药,统筹推进秸秆处理和畜禽粪肥还田利用。

着眼于“技”:强化科技赋能食物开发

坚持把科技创新贯穿农业全产业链和食品生产周期全过程。面向市场需求,深挖食物资源开发潜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推进生物技术在农食领域的应用,建设绿色低碳的大食物技术创新策源地。

大力推进种业自主创新。大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持续开展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和系统调查,开展种质资源精准鉴定评价;推进良种技术攻关,注重营养型新品种培育,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加快生物技术创新及应用。加快生物技术在农食领域的应用,利用生物育种、生物制造、合成生物等生物技术对传统产业升级再造,大力开发地域性与功能性食物资源。

推进农食系统数字化转型。加强5G、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食品产业的深度融合,建立食物大数据体系。推动数字技术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赋能现代大农业、大食物。

强化农食科技协同创新。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的主导作用,积极发挥专精特新企业的主力作用,以知识产权为纽带,探索建立健全产学研用联合攻关机制,围绕农食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优化配置科技创新力量,构建农食科技与经济发展紧密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

聚焦于“人”:加强制度安排与政策导向

要强化制度安排与政策引导,持续开展对居民食物消费调查和食物营养监测,合理优化居民膳食结构,形成营养健康食物消费理念和消费习惯。加大农业和食品领域创新型人才培养,建设绿色健康的大食物消费引领地。

加强食物消费调查与营养监测。搭建城乡居民食物消费大数据平台,研判居民食物消费行为、消费需求、消费结构变化趋势,了解市场信息,为调整优化食物产业布局和品种结构提供支撑。

以食育引领膳食结构优化。做好大食物观科普工作,加强全民营养健康教育和膳食营养指导,引导消费者优化膳食结构,营造良好的食物消费社会风气。

树立节约意识。引导居民树立节约理念,减少食物浪费。重点加大餐饮环节浪费监管力度,规范餐饮服务经营行为。建立健全外卖餐品描述、外卖点餐消费提示等平台消费机制。加强节能降耗管理,践行“光盘行动”,推广小份菜、半份菜行动。加强对公务活动用餐、单位食堂、学校食堂的管理,严惩食物浪费行为。

加强农食领域创新型人才培养。大食物观下,农业和食品产业发展需要多学科知识体系的融合,因此创新型人才培养也需要从多维度推行。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通过通识教育、交叉学科教育、跨学科教育等,构建起农食领域人才知识体系,凝聚学科合力,努力培养一批创新型人才,激发其创新灵感,提高其创新能力,服务践行大食物观先行地建设。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