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上“龙头新闻” 看“学思想·理论大家谈”
赵璐迪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深刻阐述和概括了中华文明所具有的五个突出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其中创新性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内生动力,也是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动力。这一重大论断,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
一部中华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
展开历史长卷,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的变化发展中,可以看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思想。在社会历史实践中,从“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到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探索中国出路的种种尝试,都可以看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的创新自强精神。
事实证明,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中华文明是具有创新进取特性的文明。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至今并保持活力,正是因为中华文明的勇于变革、不断创新的精神。
把握中华文明创新性的精神要义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是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进取精神的反映与结晶,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守正”就是守住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就是要守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还要在“守正”中前行,将富有魅力的、富有当代价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不断筑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根基。同时守正不等于守旧,我们要秉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辩证态度,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尊古”不等于复古,对一些不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文化思想,要以扬弃的态度进行取舍,不能厚古薄今全盘照用。因此,中华文明的创新性正是在守正中前行,在尊古中创新。
中华民族不惧挑战,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中华民族勇于接受新事物,在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中始终保持博采众长的姿态,辩证吸收有益文明成果,形成创新开放的文明体系,并在世界文明竞争的激荡中站稳脚跟。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华文明之所以历久弥新从未中断,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屹立于民族之林,是因为中华民族的无畏品格和创新精神。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五个突出特性为中华文明“精准画像”。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目标越来越清晰明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更加需要我们深入推进“两个结合”,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为主动的历史精神,拓展更为广阔的文化空间。同时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守正创新的态度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巩固文化主体,增强文化认同。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两个结合”巩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这一重要思想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将马克思主义思想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贯通,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自觉的价值观融合在一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优秀典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
主动学习借鉴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取长补短以实现自我更新,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等重要论断,倡导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面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使命,我们要积极主动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让各国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理解新时代的中国,同时以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中国方案。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本文系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阶段性成果(20KSE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