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河林场原始森林。
野鸟在衔食新鲜采摘的果实。
林下养鹿。
原始森林古树铭牌。
“要坚持造林与护林并重,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决不能让几十年、几百年、上千年之功毁于一旦。”
□本报记者 周静 吴玉玺 李天池 见习记者 梁金池
9月的漠河,天高云淡,绿的樟子松,红的桦树,黄的杨树……把巍巍兴安装扮成了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
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漠河林场自然林区,查看自然林生长态势和林下作物展示,听取当地深化森林资源、资产管理改革、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以及加强森林防火灭火情况介绍。
“这么近距离与习近平总书记交流,聆听总书记的讲话,我感到非常荣幸!我们在漠河林场母树林的木栈道口把总书记迎进林场,向总书记汇报了整个林子的生态情况。”6日傍晚,同记者再次踏上和总书记一起走过的木栈道,漠河市委书记吴庆军依然难掩激动之情。
漠河林场作为祖国最北的地方林场,党的十八大以来,借助国有林场体制改革的有利契机,抢抓“大生态”战略机遇,不断推进林场改革发展,充分利用最北的资源优势,在着力建设全国最北、最美生态林场中,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发展生机和活力。
“这片母树林建于1982年,有840亩,是在优良天然林或确知种源的优良人工林的基础上,通过留优去劣的疏伐,为生产遗传品质较好的林木种子而营建的采种林。”漠河林场党委书记高洪文介绍,母树林内有樟子松、兴安落叶松、白桦等乔木,也有兴安杜鹃、越橘、笃斯越橘、杜香等灌木,还有东方草莓、芍药等草本植物。
“林子里有的樟子松已生长200多年,我们给一些古木都带上了铭牌。”高洪文说。
要坚持造林与护林并重,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决不能让几十年、几百年、上千年之功毁于一旦。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让林场职工既感兴奋又备受鼓舞,激励他们继续把这片森林保护好、利用好,坚决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守好这片绿色就是守住根和魂
“我当时离习近平总书记特别近,总书记在我面前经过的那一刻,看着他和蔼可亲的笑容,听着他亲切地和我们拉家常,太激动了!”说起当时的场景,漠河林场森林防火专责齐永刚的眼里闪着光。
作为防火专责,齐永刚和扑火队员们一年有三个季节都在森林里开展防火工作——春季的大兴安岭气候干燥,容易产生山火,他们开展封山育林、集结待命、实训演练;夏季的大兴安岭山货成熟,外来的采摘人员比较多,他们在山中对野外采摘人员进行防火宣传和劝导;秋季的大兴安岭落叶遍地,可燃物增多,外加风力增大的影响,他们要重点管控人为火种进山。
在冬季,他们也在山林中忙碌着。“我们在林间开展抚育工作,对产生病虫害、枯朽的树木进行清理。”
漠河林场春秋两季早晚温差超过20摄氏度,冬天有时气温突破零下50摄氏度。为了克服寒冷的天气,他们就尽可能多穿衣服,在巡护过程中尽量加快步伐,一路小跑提升体温。“虽然辛苦,但我们从事这份工作,就必须要把这片林子守护好。”齐永刚说。
“作为一名基层林业工作者,能近距离聆听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很受鼓舞,今后一定要好好干!”梁景武难忘6日见到总书记的一幕。作为漠河林场的巡护队队长,每年3月15日到6月15日防火期都是梁景武最忙碌的时候。
25名队员,每天从北极村入口处到小北沟管护站,再到696管护站,33公里道路巡护任务,每天1万起步的行走记录,是巡护队的日常。
3月的漠河冰雪尚未融化,巡护队队员们仍要穿着厚重的迷彩大衣,顶着寒风行走巡视。冷风像细针一样扎在脸上,又狡猾地从空隙处钻进身体,是透骨的寒。
“我们不仅巡视公路,道路两边的林子也要盯着。”梁景武介绍:“有些外地游客不知道咱这已经进入防火期,会在进林子游玩时抽烟,也许一个不起眼的小烟头就会酿成大祸,你说能疏忽么?”
“大兴安岭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好这片森林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总书记的嘱托让吴庆军很受鼓舞。“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守好大兴安岭这片绿色也就是守住了我们的根和魂!”吴庆军坚定地说。
在绿色中发展日子越过越红火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伊春考察时提出“林区三问”。此次到漠河林场,总书记依然非常关心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和林业职工的生活。
“近年来,随着大兴安岭地区加快林场生态转型,漠河林场依托绿水青山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高洪文介绍,林场带领职工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通过种菜、种灵芝、养蜂、养鸡、养鹅、养鹿等方式帮助职工增加收入,目前林场职工平均增加年收入超过1万元。
走进漠河林场野花蜂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宽阔的场地摆满了蜂箱,成群的蜜蜂在蜂箱里飞舞,发出嗡嗡声响。
自从林场大力提倡职工发展林下经济,孟庆生与5名同事每人拿出1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开启了养蜂事业。“我们选择养蜂,就是看中了林区丰富的原生态蜜源,林中野花比较多,适合生产百花蜜。”孟庆生笑着说。
在林场的帮助下,合作社经过发展,现在每年生产蜂蜜1吨左右,通过本地销售年收益能够达到10万元。
知道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林场的消息后,孟庆生十分激动地表示:“作为林场职工我们深受鼓舞,未来我们会再接再厉,要把养蜂事业干得越来越红火!”
在漠河林场小北沟管护站,这里职工的生活同样因为发展林下经济变得丰富多彩。
站长卢全林告诉记者:“我们管护站林下产业之一是职工们养殖的‘溜达鸡’,这些鸡就在林子里散养,吃林里的虫、喝山里的水,主打纯天然无污染。游客们来到这里游玩的时候,都争相购买。”
省林草局党组书记、局长侯绪珉介绍,全省各地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确保森林资源安全的前提下,不断做强林下特色种养产业,努力拓展旅游康养新业态,推动林区向多种经营的林下经济转型发展,林区职工生活水平再上新台阶。
为生态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大兴安岭地区是我国四大国有林区之一,是名副其实的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林场以前以采伐为主,现在是以生态保护为主。”高洪文介绍,林场总面积达到36376公顷,自停伐以后,林场职工全部投入到森林抚育工作中。经过不懈努力,林场森林总储蓄量由10年前的293.6万立方米增加到329.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90.97%提升到92.66%。
在林场工作10年的齐永刚见证了林场的生态变化:“我刚到林场工作的时候,正处于林场转型阶段,林地里的树木比较少。现在不一样了,林场里树木越来越多,生态也越来越好,在林子里遇到狍子、猞猁这些野生动物都是常事。”
如今,林场里拥有丰富的生态物种,其中包括兴安落叶松、兴安杜鹃、杜香、沙参、黄芪等野生植物8000余种,以及马鹿、紫貂、水獭、棕熊等野生动物300余种。
谈到未来的林场森林保护工作时,高洪文表示:“我们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继续发扬林业人能吃苦能战斗的精神,保护好森林,抓好生态发展建设,为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作为生态大省,我省也组织各地加快植树造林的步伐,在生态版图上筑起绿色长城。
侯绪珉介绍,我省聚焦森林资源保护发展主责主业,坚守森林资源底线,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全面履行好森林资源经营保护职责。明确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实行网格化管理,提升管护质量。科学实施森林经营,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常态化开展森林督查,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
据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全省森林蓄积量达到21.58亿立方米。此外,我省通过全面加强野生动植物野外种群保护,东北虎、东北豹、丹顶鹤、东北红豆杉等珍稀濒危物种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恢复。
有信心也有能力守护好绿水青山
作为漠河林场小北沟管护站站长,卢全林和另外3名林业工人守护着33000余亩林地,全年坚守在大山深处,只有需要买菜时才能下山,而且下山前要备案,每人下山时间不能超过3天;冬天则是4人分成两组,每半个月轮换一次。
原本是伐木油锯手的他,命运的齿轮在2005年开始转动,“那年我正式成为一名护林员,一干就是18年。”
“以前以采伐为主,现在是以生态保护为主。”卢全林感慨颇多:“刚开始,只有狍子、飞龙、兔子等为数不多的野生动物,现在林子里经常出现猞猁、熊等动物;候鸟越来越多,以前品种少,大多能叫出名字,现在叫不出名字的品种多了,不认识的就拍照片进行留存。”
这些护林员们还和小鸟、松鼠成了“好朋友”,“把瓜子、松子放在手里,他们就会过来吃,一点不怕人。”
贾玉国是扑火队队长,一干就是20多年,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带领45名队员进行体能、机具等训练。
“我们要时刻保持临战状态。”贾玉国说:“一旦山上发生火情,我们立刻就要整装出发。”
为了以最快速度投入“战斗”,30公斤负重越野跑、灭火模拟演练……是他们每天的“必修课”。
防火最好的方法就是看住林、看住人、看住火。拉练也是保护林子的最好办法,为此他们拉练时有时也会选在林子中,还可以顺便看看是否有安全隐患。
如今,漠河林场的防火工作从人防转变成技防。齐永刚介绍,以前出现火情是人工进山找火点,现在是利用无人机高空巡逻,通过视频瞭望系统就可以开展火灾瞭望定点工作。以前扑火运兵车辆25人一台车还要人货混装,现在特种车辆直接就可以进入火场,极大节省了人力物力。
齐永刚说:“我们将继续做好森林防火工作,为漠河林场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扑火指战员。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守护好大兴安岭的绿水青山!”
侯绪珉表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森林和草原防火工作。近年来,我省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按照“防灭火一体化”原则,以“林长制”为统领,以防范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灾为目标,加大森林防火力度,全省连续12年未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
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 张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