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东方学院建校30周年

产教融合,打造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高地

黑龙江东方学院校园图景。

飞鹤乳业现代产业学院举行首届“飞鹤班”开班仪式。图片由黑龙江东方学院提供

□本报记者 赵一诺

立校为公,扎根龙江;薪火传承,弦歌不辍。

30年前,踏着改革开放的滚滚春潮,由孟新、尚鹤翔、周长源、刘式勤等老一辈教育工作者发起创办的黑龙江东方学院,开启了新中国龙江民办普通高等教育之先河。

30年来,黑龙江东方学院坚守“公有民办”办学初心,大力弘扬东方精神,无畏风雨,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扎实推进学校“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教学实践和发展路径,有力促进学校内涵式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眼下,面对如火如荼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黑龙江东方学院正积极总结办学经验和成果,持续探索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应用型民办大学高质量发展之路。

建一座“人民的大学”

1992年,一位花甲之年的退休教育专家,找到他的三个“老伙伴”,依靠借来的几十万元和租借的校舍白手起家,创办起我省第一所民办普通高等学校——黑龙江东方学院。

30年后,由孟新为代表的举办者、创办人们创建的这所民办院校已发展成为特色鲜明,具有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资格的万人大学,他们的办学成就和立校为公的义举,造福了万千龙江子弟和数万家庭。

举办者和创办人的信念,就是要用自己晚年的全部智慧和力量,在龙江大地上建起一座“人民的大学”。

这个信念,他们不但自己坚守了一辈子,也将这种精神信念传承了下去。提起黑龙江东方学院,很多教育界资深专家都会竖起大拇指。大家一致认为,这种“东方精神”才是民办高校应有的气质,也将成为中国民办高校蓬勃发展的基础。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东方学院的发展创造了高等学校发展的奇迹。”

学校创办之初,孟新在一所公立大学租间办公室,用的是其他学校淘汰的办公桌。当时,在校的几位校领导每月只拿200多元的津贴,而通勤车司机工资是600多元。孟新说:“我个人在学校少花一分钱,就能给学校多投入一分钱。”

孟新和创办人们共同约定不谋取任何回报,且在学校党代表大会上郑重宣布——“学校办学过程中所积累的资产是属于学校所有的公益性财产,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东方学院同仁办学,管理上实行‘亲属回避制’,不实行股份制。”这些共识,全部写入学校章程。

在东方学院,每位员工都是学校的主人。图书馆中,每一个学习桌上都配备一套台灯和电源,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供学生学习和休息的区域。为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也能自信而努力的好好学习,学校全体教职工爱生乐教,通过多种方式帮助他们,坚持“一个都不能少”。这所以学生为本的大学,有温度、讲情怀。学生在这里,幸福感、获得感倍增。

2015年,黑龙江东方学院哈南新校区正式投入使用。校园占地面积59.24万平方米,图书馆总面积30750平方米,现有纸质、电子图书363万余册,顺利通过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验收,实现了从“三易校址”到“三次跨越”的跃升。截至2023年8月,学校净资产已达18.7亿元。

“东方精神”历久弥新

“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东方校园书声琅琅,黑土地上的人民大学,给我插上理想的翅膀……”漫步在东方校园,聆听人文之声,总有一种精神沁人心脾,总有一种力量引人前进。

“老一辈创业者们扎根黑土地为民办学的教育情怀、把握机遇睿智进取的创新意识,及‘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影响着一代代东方学子将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每年秋季新学期的开学典礼,学校领导都会用老一辈创业者的故事激励青年学子,始终秉承“蒙以养正、学以致用”校训,崇德修身、夯基固本,方能行稳致远。

30年来,学校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深化“三全育人”改革,倡导“养成”教育,坚持“养正”和“厚德”育人导向,把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文明素质作为育人的首要目标,“立校为公、厚德树人”的东方精神早已融入东方人的骨髓,建校以来,该校已为国家建设培养了近6万名优秀毕业生,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7月17日,黑龙江东方学院“传承红色血脉、赓续奋斗精神”培训班开班,该校40余名党支部书记和思政课教师等共赴井冈山接受理想信念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近年来,学校还推行建成一批优秀课程、培养一批优秀教师、形成一批优秀案例的“课程思政三优计划”,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通过打造“项目+平台”的党建模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全面提升育人成效。2021年被评为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省级文明校园标兵”、“黑龙江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2023年获批全省民办高校党建示范高校。

今年夏季,我省多地洪水肆虐,突发灾情,身处祖国各地的东方学院学子自愿加入志愿服务队,于防汛第一线挑重担、打头阵,用实际行动为人民群众筑牢“青春堤坝”。

“东方精神”历久弥新。从办学之初就积极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瞄准社会需求,践行“蒙以养正、学以致用”的校训,努力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有发展潜力”的应用型人才。

在东方精神的感召下,一批又一批高校资深教授专家、热爱民办教育事业的优秀中青年教师汇聚于此,他们以老一代创业者、老一代教师群体为榜样,热爱人民教育事业,勤奋敬业、爱生如子。

打造民办高等教育“东方样板”

前不久,国家教育部批复黑龙江东方学院举办者变更为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成为学校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事件,开辟了民办高等教育公益性办学新路,为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之路提供了“东方方案”、打造了“东方样板”、作出了“东方贡献”。

走进今天的黑龙江东方学院,一幕幕鲜活的教学场景,承载着学校对人才培养的全新思考和全新探索——

教室里,食品生物技术工程师正在为本科生开课,学生在本科阶段即可接触行业前沿技术;

在学校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研究所,一线工程师们正带领着本科生做课题和实习项目,毕业直接签约;

这个新学期开设的“飞鹤班”,开启订单式贯通培养,为有志向学子提供了一条成才路;

建校30年来,黑龙江东方学院坚持“专家办学,教授治学”的理念,持续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积极探索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打造卓越教育品牌,跻身黑龙江省首批特色应用型本科示范建设高校,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2013年以来,学校先后成立了“食品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食品研究所、寒地小城镇建设研究所以及食品安全与绿色加工技术等科研机构与研究平台,获行局级以上科研项目189项。

三十而立,万象更新,承载东方精神的三十年,亦是厚积薄发的三十年。

新征程上,黑龙江东方学院将以举行30周年校庆为新的起点,以举办者变更为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作为新的里程碑,不忘办学初心,牢记育人使命,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坚定不移走出一条民办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