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收鲜食玉米。
玉米深加工产品展示。
□文/摄 宋伟东 本报记者 董新英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振奋人心,青冈县继续深耕玉米生物发酵产业,利用好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的优势,聚焦省委“打造生物经济新基地”要求,建成投产L乳酸、赤藓糖醇项目,不断向高附加值、高加工度、高技术含量升级。青冈县2022年玉米产业实现产值108亿元,其中生物经济实现产值81.6亿元。今年1~7月,玉米产业实现产值66.4亿元,其中生物经济实现产值52亿元。生物经济产值占比近80%,“工尾”的成色更足。
科技引领 做大“工尾”
在青冈京粮龙江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展示大厅里,除了L乳酸,下游新产品也在这里展示。“从展出的可降解环保袋到杯子、餐具、3D打印耗材等,都是由聚乳酸生物基可降解材料制作而成,无毒、环保、可降解、低碳。这些制品的原材料聚乳酸的前身就是玉米生产的L乳酸。”公司副总经理王术山告诉记者,企业是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L乳酸被列入黑龙江省“十四五”规划新材料产业项目。
1999年,黑龙江龙凤玉米开发有限公司落户青冈。“经过二十多年发展,年加工能力从最初的15万吨,发展到180万吨,玉米淀粉市场占有率位居黑龙江省首位,玉米淀粉单产位居亚洲第一。”龙凤玉米办公室主任孙喜亮说。
青冈县工业信息科技局局长姜国伟介绍,青冈县以龙凤玉米公司、京粮集团为牵动,先后引进加工及配套企业14户,开工建设淀粉、麦芽糖、液态葡萄糖、葡萄糖酸钠、玉米油等产业项目29个,实现了玉米芯、粒、秆全产业链开发。年产玉米淀粉210万吨,淀粉转化能力42.5万吨。今年,青冈县在玉米加工方面,计划加入麦芽糊精等项目,还将接续开发赖氨酸、聚乳酸等产品。
青冈县鲜食玉米加工企业已发展到23家,建成了全省生产规模最大的速冻玉米产业基地,年产鲜食玉米4亿穗,开创了全国第一个鲜食玉米区域公用品牌——“青冈玉米糯又甜”,全县种植面积稳定在17万亩以上。
优化布局 做强“农头”
2022年,青冈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到242.5万亩,总产达到22.9亿斤。青冈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隋旭盛介绍,青冈县坚持稳玉米、扩大豆,今年落实粮食种植面积248.1万亩,总产可达23.9亿斤。在种植上,青冈县在“五良一减”上下功夫:选育良种,深化与科研院所合作,加大对高产加工专用型玉米品种试验示范力度,以优良品种推动产能提升。建设良田,目前,已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122.12万亩。推广良法,创新推广“肥沃耕层构建模式”,即在施用有机肥基础上进行秸秆还田,大力推广玉米110厘米大垄双行和大豆130厘米垄上五行栽培技术,增加亩保苗株数提高单产。使用良机,实现从整地到收获全程标准化耕作。完善良制,大力发展土地规模经营和托管代耕,持续增加全程托管面积,通过标准化种植,统管统收实现粮食增产。同时,坚持增产和减损两端发力,强化田间管理、防灾减灾和粮食收储运输,确保既丰产又丰收。
绥化市委常委、青冈县委书记袁成宝说,“农头工尾”重点在于把“农头”做强,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把“工尾”做大。青冈县积极落实“千万吨粮食增产计划”,在“农头”上稳住面积、主攻单产、增加总产。预计今年粮食增产1亿斤,总产可达23.9亿斤,实现“二十连丰”。
创新发展 延长链条
在青冈县,一家名为嘉丰塑业的公司毗邻龙凤玉米厂区。这是一家温州企业,2004年落户青冈。“我们主要生产集装袋,专门供给京粮、象屿、龙凤等玉米加工企业。”厂长李铎告诉记者,集装袋又叫吨袋,每个袋子能装一吨玉米淀粉,是玉米加工企业的必需品。
青冈县全力延伸产业链条,吸引了像嘉丰塑业这样的产业链下游企业入驻,同时也带动了物流、商贸等领域的发展,以工业大麻产业——金达集团为核心,先后引进建设上下游配套企业17户,开发建设精纺工业大麻纱、低支纱等项目20个,工业大麻纱占全国产能的65%左右。金达在青冈,能够辐射全省其他地区工业大麻的种植,形成以“工尾”带动“农头”端的良好局面。
接下来,青冈县将立足自然资源禀赋优势,聚焦“1+2+N”产业体系,以农业设施化、园区化、融合化、绿色化、数字化为目标,构建“纵向链条延伸、横向关联紧密、种养绿色循环”的产业发展格局,全力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