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女情深的跑山岁月

文\高翠萍 摄\孙云阁

在八五五农场,群山环抱,宛如天使双翼。西北的山峰高耸入云,仿佛守护天使挺拔的身影;东南的山峦温润低垂,犹如天使温柔的目光。老黑背山庄严屹立,好似天使庇佑的手;大砬子、七里嘎、鹿山、完达山、大珠山等峰峦,编织出这片土地独特的面貌。连绵起伏的山脉,广袤茂密的森林,构成了谢文英和她母亲魏泽玲驰骋跋涉的天地。她们是密山八五五农场七里嘎山挖棒槌跑山民俗的代表人物。

1

老黑背山、大砬子、七里嘎山高林密,蕴含丰富的山间珍宝。参芪、灵芝等名贵中药材遍布山林。挖掘野山参,采集山间药材,是这里的民俗,形成了独特的挖山采药文化。

魏泽玲是这一文化的传承人,她是八五五农场跑山采药高手,在周边山区享有盛名。十岁那年,她就开始与大自然对话,二十岁,她邂逅了谢金麦,两人结为连理,育有三个可爱的孩子,长女就是谢文英。

清晨三点半,农场人还沉浸在睡梦中,魏泽玲已带着一群跑山人,踏上了寻宝的征程。他们背负工具袋,手持掌棍、红绳、剥刀、锹镐,在大砬子、七里嘎等山间穿梭,熟练地挖掘药材,仔细分辨山中珍宝。

起初,她们只注视着那难觅的人参,那如同天上的流星,是稀世珍宝。随后,她们将目光转向冰凌花、牛蒡和马尿烧等物。五月,大地迎来丰收。她们能采摘上百种山野菜蔬。秋天,她们专心探寻药材,小心翼翼地摘取白眼皮、元竹、长术、龙胆草、黄芪、灵芝等宝贵药物,用于药酒或草药茶。

刺五加、四叶菜、蕨菜,是她们日常的主要收获,一天采六七十斤是家常便饭。旁人或许仅能采满一袋,而魏泽玲能采满三袋。她与大山有种神奇的默契,收割黄豆玉米也总是第一名。新鲜蕨菜价值不高,但经过腌制,价值倍增。采摘是技,处理是道,她们将山间赏赐,化为家中滋补。或入药,或上桌,皆因她们的勤劳和手艺。大山有时仁慈,有时严苛,她们不改初心,持之以恒,终获丰硕回报。她们采集山野,山野也馈赠她们生命意义。如此循环往复,构成了一首大山与人相互伴生的诗篇。

六十多年的“跑山”生涯,让魏泽玲对山地轻车熟路。虽已年过古稀,她身手仍灵活敏捷,能轻松爬上几十米高的大树,乡邻早已将她誉为“飞人”。她能一眼辨识出六七十种野生植物,告诉你哪里长什么,实在太懂这山了。“这都是多年积累的经验,我对山中物产了如指掌!”魏泽玲自豪地说。

“同一座山,别人要两三小时才能登顶,我只需一个钟头。干我们这行,不但要熟悉山路,还要认得各种野生植物。”短短时间内,魏泽玲已采满几筐鲜菇。每年秋天,她卖山货能赚上好几万块钱。

“跑山”曾经鼎盛,采山货的收入远超工资,成为她们的主要经济来源。这是项辛苦工作,既要照看家里农田,还要在原始森林里采摘山菜、山珍,这也是她们走入更广阔世界的通行证。

2

密山八五五农场的挖棒槌跑山民俗,在七里嘎、老黑背等山已传承近百年历史。首代代表是已故的韩长义,享年九十八岁。他是这片土地上受敬重的长者,拥有崇高的威望。他曾与父亲在山间跑山,采集山货。第二代是现年七十六岁的魏泽玲,一位坚韧的女性。她曾在八五五农场工作,退休后继续挖掘这条采药古道。第三代是五十二岁的韩老七(韩永利),一名残疾人培训基地的技师。

三代人,跨时空对话。韩长义以老者姿态,传承智慧;魏泽玲以女性之姿,坚持传统;韩老七和谢文英夫妻俩则将古法引入新时代。他们用双脚丈量山川,用双手拥抱生命。这条小道,见证他们与自然和谐对话的点点滴滴。

这条古道,因为有他们,而历久弥新。因为有他们,这座老山也绽放出灵动的生命力。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密山及周边山区,跑山采药的古老传统绵延开展。晨曦初升,朦胧山峦若隐若现。不远处一座小山坛,几根细烟袅袅上升,弥漫在清新的空气中。魏泽玲和谢文英肃立其前,准备进行一次传统的祭山仪式。“求大山保佑平安,求采得山参。”魏泽玲轻声对女儿说,声音在山谷回响,如一缕清风,悠然荡漾。

深入山林,跑山队伍集结成形,由六人组成。他们是一个默契的团队,行云流水,有序高效。大把头、边棍各司其责,形成严格规矩,这是民俗传承的纪律,也是他们进入山野的准则。

魏泽玲手持长杖,带领队伍开路。她如一位山林导师,把道理悉心传授。跑山路上,她指点迷津,解惑绕途;看似崎岖小径,在她带领下变得顺畅通达。他们或登高览远,或弯腰寻宝,都以敬畏和谐之心,融入这栖息生命的山林世界。

沿小径缓行,周遭山林环抱,阳光透过树叶洒落身畔,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对这片土地的亲切。林间一片幽静,唯有风声清晰可闻。忽然,一阵呼喊划破宁静,是魏泽玲激动的声音。

“棒槌!”她的声音回荡山谷。谢文英紧随其后,微笑问道:“几叶?”魏泽玲脸上绽开喜悦笑容:“五叶,穿天杨!”

隐藏在土下的宝藏显现出来,一棵粗壮的人参静卧于此。魏泽玲虔诚跪地,队友也围拢过来,场面庄严肃穆。她轻缚红绳,将人参系在掌棍上,仔细准备着。

跪坐地上,她动作专注,小心翼翼剔除泥土,生怕伤及人参须根。终于,在她精心照拂下,人参被完整取出。“这棒槌真是极品。”她喃喃自语,眼中闪耀自豪光采。谢文英走近,笑看她说:“妈,这次收获真丰硕。”

魏泽玲微笑点头,眼中洋溢深深满足,也洋溢着责任感。

3

“山上什么都是好的。”这句话从小在谢文英心中回响。父母常带她上山,寻找木耳褶皱,采摘药草芬芳,挖掘野菜清香。部分山货满足家需,部分换取生活必需品,在衣食之间往来自如。

在谢文英的记忆中,下乡知青常与母亲交换山货,将山间美味带回老家品尝。吃得饱饱的他们,还写信请求邮寄更多山货。这些互通有无的故事口耳相传,也扩大了山货需求。于是,她成为像母亲一样的存粮蚁,将大山里的“好东西”变成村民致富的踏板。

岁月流转,谢文英和母亲采药的身影映入儿子眼帘。他忽然明白,山货不仅是食物,更是母亲和姥姥用心耕耘,与山林对话的结晶。她们以巧手和智慧,将山的馈赠化为家中的滋补。

谢文英牵起儿子的手,走上采药小道。她知道,她要将跑山采药的古法传承下去,让这座老山因为有他们,而生生不息。

谢文英让大山里的“好东西”成为村民致富踏板。跑山人将收获托付与她。她在群体中威望卓著,被尊称为“老大”。她不仅赢得声誉,还用智慧将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她把网络和口碑结合,巧妙推广山货,让其美味和价值传播开来,为村民们带去稳定收入。

三十年来,她引领上万跑山人创业致富,共享丰硕果实。2021年,在密山市文化馆领导和作家罗宝才协助下,她成功申报“密山八五五农场七里嘎山挖棒槌跑山民俗”为鸡西市级非遗,成为该项目第四代传承人。这份荣耀,凝结了几代人的心血与坚持。他们守护脚下土地,传承祖训,将技艺薪火相传,将跑山岁月写成了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