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水利为保障粮食安全打下坚实基础

引汤灌区总干渠。郝建民摄

宁安响水灌区。李刚摄

关门嘴子水库大坝浇筑。 李刚摄

引嫩工程渠首进水闸。刘巍摄

→齐齐哈尔市拜泉县侵蚀沟治理出成果。 省水利厅提供

铁力市小微水体改造后的铁甲河。 省水利厅提供

□本报记者吴玉玺

又到一年收获季。九月的黑龙江,千里沃野满金黄,稻谷丰仓粮飘香。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黑土地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也是全省水利建设创新发展的大写真。近年来,黑龙江省水利厅持续推动侵蚀沟治理、大中型灌区建设以及水利配套改造工程建设,为我省连续取得粮食丰产丰收保驾护航。

侵蚀沟治理 守护“耕地中的大熊猫”

在齐齐哈尔市拜泉县,一处耕地周边的侵蚀沟被一张铁丝网和石笼谷坊牢牢固定,侵蚀扩张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耕地里作物长势喜人。

拜泉县地处小兴安岭余脉与松嫩平原过渡地带,地势起伏,属于东北黑土漫岗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常年的风雨侵蚀,让这片土地形成了一条条侵蚀沟。

多年来,拜泉县侵蚀沟治理遵循分区施策、分类治理原则,结合山水林田村系统,开展农田侵蚀退化治理、侵蚀沟道综合治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林草生态修复提升、老旧梯田提质增效、乡村振兴基础保障治理“六大工程”。据统计,拜泉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03.17平方公里,治理侵蚀沟1.99万条。

拜泉县水土流失治理取得的成绩是我省开展侵蚀沟治理工作的一个缩影。

省水利厅水保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我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力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谋划高标准农田建设、侵蚀沟治理、农田防护林建设一体化提升,共绘黑土耕地保护“一张图”。

经过多年实施侵蚀沟治理工程,我省立足打基础、管长远,探索总结治理经验,科学制定技术规范,不断创新治理模式。

省水利厅积极依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及各方面的专家团队,全面总结梳理我省黑土区侵蚀沟治理经验,编制印发《黑龙江省侵蚀沟治理植物措施技术指导手册》《侵蚀沟治理技术应用指南》等技术文件,构建成熟适用的黑龙江省黑土区侵蚀沟治理技术体系。

此外,省水利厅还指导各地坚持生态治沟、绿色治沟,因地制宜、因沟施策,科学配置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避免出现治理不到位或过度治理等问题。在工程措施上,因地制宜,科学确定工程治理模式;在植物选择上,适地选树,优先选用本地树种草种,提高林草成活率。通过工程和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措施体系,控制沟头溯源侵蚀、沟底下切、沟岸扩张,达到减少局部水土流失效果。

在实施侵蚀沟治理过程中,各地积极探索实践新的治理模式,不断提高治理成效,进一步丰富完善了我省侵蚀沟治理模式:

拜泉县在继承“三道防线”“十子登科”等传统治理模式的同时,创新建立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侵蚀沟治理“新拜泉模式”。其中“工程+植物+农艺三大措施推动侵蚀沟治理”模式,被水利部评选为2022年基层治水十大经验之一,“连续式柳编跌水侵蚀沟治理技术”在东北地区示范推广。

鹤岗市利用煤矸石资源丰富的特点,采取煤矸石石笼谷坊和煤矸石石笼跌水,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降低了成本。

望奎县在实践中总结出侵蚀沟“五子治沟法”和“五化治沟法”等措施。

2022年6月,我省签发省总河湖长6号令,并印发《黑龙江省侵蚀沟治理专项行动方案》,构建起“省统筹、市协调、县区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全面开展侵蚀沟治理专项行动,计划到2025年侵蚀沟治理达到2.53万条。

省河湖长制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以省总河湖长6号令为抓手,强化目标责任,积极构建省市县三级“领导挂帅、责任落实、专班推进”的工作格局。

省级层面,省水利厅高度重视,坚持把侵蚀沟治理工作作为当前重要政治任务,研究制定专项行动方案和工作推进机制。成立工作专班,负责侵蚀沟治理工作的调度、推进和指导。组建由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权威专家组成的包片督导组,实现全覆盖、全链条督导检查和技术服务。

市、县层面,各相关市、县、区成立以市县党委或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推进组,建立了市县两级工作专班,制定印发本地专项行动方案,将侵蚀沟治理推进工作责任细化到每个环节、实化到每个人,合力推进侵蚀沟治理。

为了保证侵蚀沟治理工作成效,我省将侵蚀沟治理等水土保持工作纳入对年度市(地)目标考核、市(地)年度河湖长制工作考核和年度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并督促各地对督查和考核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有效保证年度前期工作、建设进度、资金支付、竣工验收等各项任务完成。

2023年,我省将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内100米以上的1174条侵蚀沟全部纳入年度治理任务。省水利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林草局联合制定印发《加快推进2023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侵蚀沟治理、农田防护林建设一体化提升的实施方案》,实施省、市、县三级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协作配合,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内侵蚀沟治理、农田防护林建设。

省水利厅水保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省将出台近期侵蚀沟治理方案,进一步明确细化今后一个时期侵蚀沟治理目标、治理任务、治理重点、治理范围等内容,构建全省侵蚀沟空间分布和治理“一张图”,根据侵蚀沟发生发展规模以及对耕地、村庄、道路等生产要素或重要基础设施的影响程度,对台账内侵蚀沟进行分类分级管理,制定治理计划,全力实现保护黑土耕地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浇灌江河水 种出丰收粮

在五常市龙凤山镇,龙凤山灌区卫国渠首重建工程在今年灌区通水前全部建成。在春灌之际,渠首提闸放水,水流沿着纵横交织的灌渠源源不断流向广袤农田。

龙凤山灌区灌溉站负责人介绍,2021年,龙凤山灌区被列入国家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总投资达到2.8亿元。重建卫国渠首是该项目涵盖的重点工程之一,此外还有更新营城子泵站设备、改造干渠7条、新建重建建筑物55座、建设堤顶路8条及灌区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等工程。

水利兴,农业兴。

灌区在我省粮食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大中型灌区,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基础保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支撑,是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

近年来,我省持续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灌溉输配水工程,建设“大动脉”,疏通“毛细血管”,为保障粮食安全打下坚实水利基础。

省水利厅农水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灌区建设以“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思路为根本遵循,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合理、现代高效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截至目前,我省拥有大型灌区33处,设计灌溉面积1589万亩,中型灌区291处,设计灌溉面积1182万亩。

在灌区建设如火如荼之际,我省同步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改造工程,进一步改善我省灌区基础设施条件,提高灌区用水效率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1998年以来,我省先后有龙凤山灌区、倭肯河灌区、江东灌区、悦来灌区、引汤灌区等19处大型灌区列入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总设计灌溉面积668万亩。通过实施节水改造,提高了灌溉保证能力,完善了灌溉排水设施,增强了抗旱防灾能力,改善灌溉面积292.48万亩,增加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十四五”期间,我省有五常龙凤山、宁安响水等6处大型灌区列入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实施范围,进一步夯实灌区工程基础,全面提升灌区综合生产能力。

省水利厅农水处相关负责人表示,续建配套与改造工程实施后,将有效解决灌溉骨干工程病险和渠道严重渗漏等突出问题,推动灌区管理体制改革,有效改善灌区工程设施和运行管理状况,提升农业灌溉用水效率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确保国家粮食生产安全。

此外,我省还开展了引汤灌区、香磨山灌区等8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储备工作,并列入我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8处储备项目可研报告均已编制完成。

如今,一座座水库、一条条水渠、一片片灌区织密龙江水网,农业用水畅流广袤田野。

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我省积极谋划2023年~2025年灌区工程建设布局,计划实施30处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项目,新增、改善灌溉面积200万亩。今年,我省将推进17处大中型灌区改造,同时着力打造一批标准较高、管理过硬的示范灌区,作为典型示范向全省推广,逐步建立起制度健全、管护规范的灌区运行管护保障机制。

下一步,省水利厅将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抢抓机遇,持续推进大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工程建设,配套完善灌排工程体系,夯实灌排基础设施,为我省粮食生产安全提供坚强水利支撑,为中国式现代化龙江实践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