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静 李天池
从空中俯瞰龙江大地,丰收的黑土地披上了金色的外衣,收割机穿梭其中,喷吐出饱满的稻粒、大豆以及玉米。一幅壮美的丰收画卷在龙江大地徐徐展开。
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考察时强调,黑龙江要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率先实现农业物质装备现代化、科技现代化、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信息化、资源利用可持续化。强化数字技术和生物技术赋能,优先把黑土地建成高标准农田,切实把黑土地保护好。
全省人民谨记总书记嘱托,在资源优势基础上,我省不断推进良田、良种、良技、良机、良制深度融合,深化垦地合作,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全国每9碗饭,就有1碗来自黑龙江。”这是我们已经交出的答卷,也是我们继续为更有底气、更为安全的“中国粮食”作出龙江新贡献的起点。
用种业创新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作为制种和用种大省,目前我省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良种对粮食增产、畜牧业发展的贡献率分别为45%和40%。
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分院副院长鹿文成介绍,我省种业创新集中在生态优势、品质优势、产业优势和科技优势。
他进一步解释,我省森林、草原、水域面积较大,生物多样性,动植物种类丰富,具有很好的生态优势;在品质方面,我省农产品品质好,种类丰富,作为产业基地和第一车间,吸引了众多商家投资办厂,延长了主要农作物的产业链条,为种业创新奠定了基础;我省是全国绿色食品大省。农业生产具备规模化、标准化、精细化的产业优势,随着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水平的提高,更建立了有效的销售途径,拓展了种业创新的空间;我省从事种业创新的科研教学和育繁推企业众多,汇聚了大批技术人才,为全省种业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对于如何将种业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鹿文成表示,我省应加强农作物种质资源精准鉴定与创新利用。收集整理并精准鉴定丰富的农作物种质资源,优选与创新优异种质资源,助力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加强对农作物品种创新的支持力度。在主要农作物方面,鼓励支持科研育种单位发挥常规育种优势,借助生物育种技术手段,建立高效育种体系,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提高粮食作物单产,助力我国粮食的安全供给。
他建议,在开展农作物育种联合攻关的同时,构建协同创新平台。依托玉米、水稻、大豆、小麦等国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推动种业育繁推和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提升全产业链价值。
他还建议要加大对种业创新能力提升的支持。加强科研单位与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龙头企业合作,引领域内种业提档升级。此外,应加强种业创新科技人才梯队建设,采取相应政策吸引和鼓励科技人才投身种业创新事业。
以现代化大农机全面提升生产力
省农业农村厅农业机械化管理处处长朱华生表示,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村生产力的重要基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
我省土质肥沃、地势平坦、集中连片,大型农业机械拥有广阔的应用场景。截至2022年底,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7090多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稳定在98%以上,稳居全国首位。
今年5月,农业农村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四部门联合发布通知,选定我省承担建设大型大马力高端智能农机装备研发制造推广应用先导区任务,助力我省农机装备产业蓬勃发展。“为高质量推进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我省将锚定‘现代化大农机’发展目标,以更强担当把‘现代化大农业’的基础夯实筑牢。”他表示。
朱华生说,依托我省农业资源优势,坚持把“大型大马力”作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攻方向,发挥省农机装备产业专班职能作用,科学谋划部署,加快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同时,强化政策支撑,紧扣农机装备产业发展脉搏,用足用好用活农机化政策,发挥补贴政策的宏观引导作用,在先导区内探索开展农机购置补贴“优机优补”工作,鼓励广大农户购买高端智能农机,有效发挥新型农机装备在农业生产中的关键作用,全面提升农业生产力。
朱华生建议,有关部门多聚焦农机企业发展诉求,更好发挥组织协调作用,积极推进重点工程实施,搭建好企业与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合作桥梁,切实为企业和项目减负纾困、提供优质服务;鼓励农机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战略规划和执行能力,弘扬工匠精神,聚焦实业、做精主业,不断提升发展质量。
省农机产业技术协同创新推广体系首席专家陈实则表示,要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好大型大马力高端智能农机装备研发制造推广应用先导区,为国家发展现代化农业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标准、配套政策体系;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大学高校、农机技术部门和重点企业主体协同创新研发作用,逐步攻克我省高端智能农机卡脖子技术和短板,并逐步实现科技成果和生产企业快速对接,形成生产力;结合我省大农业优势,采取分区域、分作物、分环节,重点发展以大型大马力为核心的农机装备产业,加快做大做强农机装备制造业,建立完善自主可控的高端农机装备产业链;充分发挥农业农机推广体系作用,加大宣传培训和技术服务力度,为推广高端智能农机保驾护航。
持续推进黑土耕地质量提升
截至2022年底,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0265万亩;2021年以来,全省累计完成耕地轮作试点面积2745.8万亩;我省耕地质量平均等级为3.46等,高出东北黑土区0.13个等级;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2019年平均为36.2克/千克,是全国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的1.83倍……近年来,我省坚持把黑土耕地质量保护作为大事要事来抓,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工程、农艺、生物“三位一体”的黑土耕地质量保护措施,集成推广“龙江模式”“三江模式”等黑土耕地综合保护模式,持续推进黑土耕地质量提升。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邹文秀建议,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高校在黑土地保护利用方面的人才和技术储备,强化顶层设计,加大黑土地保护利用科技攻关的投入,从耕地质量大数据平台建设、黑土地质量监测和评价标准体系构建、卡脖子技术协同攻关、技术体系和模式区域适宜性优化等方面全面升级我省黑土地保护利用“龙江模式”和“三江模式”,提升我省黑土地耕地质量;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围绕“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等8个方面建设任务,优先把黑土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她还建议,对耕地资源相对集中,而且地势平坦,有利于规模化经营,充分发挥农业社会化组织在集成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物质装备中的重要作用,促进服务与科技深度融合。此外,还应发挥宣传引领带头作用,提高大家保护黑土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