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与评论

手迹 与文化名家跨越时空的对话

赫本签名照

赫本亲笔信

萨拉萨蒂《西班牙舞曲》手稿

朱自清亲笔信

张爱玲亲笔信

特拉赫坚贝尔格照片

哈尔滨交响乐团排练,坐在首席位置的光头是特拉赫坚贝尔格

小仲马《茶花女》签赠本

□文/摄 石琪

“群星闪耀时——哈尔滨早期音乐与世界文化名人手迹展”,从8月1日在哈尔滨市博物馆展出,到现在已近两月。

第一次看展,起因是一位老师的推荐,她对这个手迹展赞不绝口极力推荐我去观看。而我曾经对该展览的策展人杨伟东有过一次线上采访,了解过他关于收藏文物方面的经历,作为哈尔滨城史文物馆馆长,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文物收集与保护,坚持做城市历史相关的展览。

关于手迹,我最深的感触其实是难得。难得在于手迹的价值不像金银珠宝那么显而易见,几页脆弱的纸张,有的被收信人珍视保存,有的可能辗转过多人之手,随着时间开始泛黄发硬,直到遇到懂得的人去收藏,最后展出在博物馆里。所以,“群星闪耀时——哈尔滨早期音乐与世界文化名人手迹展”是一次难得的与名人手迹近距离接触的机会。能够在哈尔滨看到这样的展览让我很难想象。机不可失,我要去好好欣赏欣赏手迹的美。

可能周末起早的人少,9点多钟哈尔滨市博物馆里游客稀薄。我们一行三人慢悠悠地乘电梯到了6楼展区。电梯打开的瞬间,一幅占据了整面墙的巨幅宣传海报呈现在我们眼前,占据海报右半边的是一幅木雕的人脸侧颜,左侧标注展览信息,极富设计感。展览分成两个部分,有哈尔滨音乐百年,有世界文化名人手迹。共十三个展区,展品两百余件,包括原始文物、亲笔手迹、手稿等等。每个展区的开始,都有一段简短的文字将名人与作品串联起来作为介绍,既幽默又引人思考。

第一部分展区,关于哈尔滨早期音乐,展品有哈尔滨交响乐团首席、哈尔滨第一音乐学校艺委会主席特拉赫坚贝尔格的照片,还有他的学生斯特恩的照片,还有哈尔滨口琴社的照片,等等。这个展区中的特拉赫坚贝尔格是杨伟东逢人便介绍的,他的全名更长,叫弗拉基米尔·达维多维奇·特拉赫坚贝尔格,简称就两个字——老特,就像音乐界称柴可夫斯基为老柴。他在哈尔滨生活了近40年,展区简短的介绍中写道:“中央乐团先后的六任首席中有四位出自哈尔滨的‘老特’”,由此看出了他在哈尔滨音乐教育上的建树。杨伟东前不久还将“老特”的故事写成了一篇小文,发在哈尔滨城史文物馆的公众号上,读完了,大概就能明白老特此人对哈尔滨早期音乐发展所做的贡献了。

展览还有许多世界文化名家的手迹、手稿、签名本、曲谱等。包括上世纪初来哈演出的著名男低音歌唱家夏里·亚宾和小提琴家亚莎·海菲兹,浪漫主义音乐大师弗朗茨·李斯特、柴可夫斯基、马勒,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以及我们耳熟能详的奥黛丽·赫本、徐志摩、张爱玲、邓丽君等。这些闪耀着无尽光芒的群星们,在静静地等着每一位前来欣赏的游客,准备与他们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视。

我第二次看展是在最近几天,其实是想向杨伟东先生请教一些关于名人手迹的问题。比如作为一位普通游客,当我们看名人手迹时,我们看些什么。同时请他着重介绍亮点,几个必须欣赏的展品,以免错过展览最为精华的部分。但这些问题让他很为难,他说,这里的每一件展品都是精华,且都在闪闪发光。是的,这样的问题有点不合适,毕竟这里面的所有展品,无一不是他数十年间潜心收集而来。

一张奥黛丽·赫本的亲笔信漂洋过海邮寄过来时,杨伟东曾有过瞬间的遐想,他真切地感觉等待的是一封奥黛丽·赫本写给自己的信。当打开这封信的时候,铺开信纸,墨迹之间,他又与她产生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握手,这是一次灵魂的触摸,心灵上的沟通。每一次等待手迹邮寄的过程几乎都是这样。

我们欣赏手迹时会有不同的角度,这与我们的年龄阅历有关,感受到的触动也不尽相同,或许,每一份手迹都等待着一位懂得的人去欣赏,去感悟。就像一幅油画,只看油墨色彩就能让人赏心悦目;一件珠宝,散发的夺目光彩足以展示价值;与其他艺术品相比,欣赏名人手迹,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你的缪斯已经站在了你的身边。你怎么说,他怎么听。你不说,他知道你下次攒到一起说。

名人手迹的欣赏,无论是信件也好,散文手稿也好,最直观呈现的就是内容,有的信简单,寥寥几字,交代下时间、地点、事件,有的信则是作者经过深思熟虑,写出的一些创作交流、人生体悟。比如展品中有一封茨威格的亲笔信,谈到了他的第一本散文集,这些可以称作是作者创作思想的一种表现。还有一些手迹,它们不需要太多内容就富有极高价值意义,比如一张黑格尔的签名,不用多说,仅仅是摆在那里就能让欣赏他的人激动不已。就像我在观展过程中,看到了很多看不懂的外文手稿,虽然对手迹的内容有些困惑,但是转念一想,这个手迹仅仅是看到就很不容易了。名人本身就赋予了手迹特殊意义。再比如说,大仲马的一封信,他在信中对友人说道,耐心是永恒的美德。看完标签上的这句释意,我想,每个人都会被触动到的。

欣赏文化名家的手迹,就像是一场与文化名家的隔空对谈。手迹是有温度的,当我看着伍尔芙的亲笔信时,仿佛看到了她当时是如何提笔落墨,手掌如何拂过这张粗粝的纸,写下这封信的。因为她的清丽、睿智,透过了纸背,跨越了时空。紧接着,开始联想这封展现在我眼前的信件所处的时代背景,探究她是在何时何地何种环境乃至心境下写就的……除了信件,通过创作者的手稿,我能看他是如何书写的,他是怎么工作的,他工作的痕迹就在这几页纸张里面。有时还会领悟,原来不管多厚的文学巨著都是这样一字字写就的,作者也并不是一气呵成,也会有涂抹与修改,而这份手稿的内容与最终呈现的相比,似乎还有不同,不过那就是另一层意义了。

手迹,亲手浮过纸端写下的字迹。或短言,或长篇,观其字美,悦情,收到精神,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