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策略研究

□陈姝彤

红色文化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文化形态,承载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为美好生活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革命精神,具有跨时空的凝聚力、感染力,需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将此作为重要的思想文化资源,充分发挥根脉传承作用。追根溯源,红色文化见证着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全过程,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气。当前,面对国际环境冲击与国内环境变化的双重挑战,需要高校不断加强红色教育,坚守正确的育人方向。

用好红色文化教育理论

贯彻思政育人理念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需要高校不断加强理论教育。高校应结合国家发展需求与学生现实需求,秉持高度的理论自觉,遵循红色文化教育资源供给具有引领性、有效性等特征,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作为红色文化教育主阵地的重要作用,做好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顶层设计,并贯彻落实整体思维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理论课教学体系中,树立新时代高校学生需求侧与红色文化思政教育资源供给侧之间协调平衡的思政教育思想。思政理论课教师应增强自身历史思维与战略思维,做坚定的红色精神弘扬者、红色信仰坚守者,增强自身完成使命的自觉性,确保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的供给主体具有扎实理论储备,思想层面坚守教书育人规律和红色文化相关理论演进规律,尊重红色文化自觉、红色理论自觉的坚定立场,以正确思想指导红色实践自觉,深入研究红色文化教育促进社会和人全面发展的价值,提高理论指导的深度,将思政育人理念贯彻到思政教育各个环节中。

深化混合式教学模式

创新思政教育形式

高校作为传播红色文化的前沿阵地,应注重创新思政教育融合红色文化的教育模式与形式,针对性引进AR、VR等现代信息化教育技术,深化混合式教学模式,将红色文化全方位渗透于思政教育全过程,包括线上线下、课前课后、校内校外等,以增强高校学生红色文化自信。现阶段,高校思政教师应不断加强线上与线下红色文化教育融合,依托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活动等载体,借助微信公众号、网页、校内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现代化线上教育平台,加强红色文化教育模式研究,打造“实体课堂+线上教学”的红色文化与思政融合教育新形态,并根据学生特点布置个性化思政教育任务,将任务型教学法与混合式教学模式相结合,提升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的互动性。与此同时,思政课教师应运用智能教育技术延伸课前与课后红色文化教育,形成课前预习、课堂听课与互动、课后复习与实践的全过程,驱动红色文化思政教育成为“浸润式”育人方式。

重视知识和价值体系

创新思政教育内容

在意识形态愈加多元化的背景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刻不容缓,需要高校坚持铸魂育人和立德树人主线,创新红色文化知识体系与话语体系,构建符合时代发展变化、学校特色发展和学生个性化培养的红色文化思政教育内容体系。高校思政教师应将红色文化在不同时期的话语体系特征作为教学重点,从“革命”为主题的话语特征,到“建设”,再到“改革”,坚持与时俱进。教师应遵循理论话语的权威性、真理性特征,以典范性、强制性说教式思政教育为主,并加大力度将理论话语转化为生活话语,使得红色文化更接地气,充分发挥红色文化教育在不同群体中的话语表达功能,使得红色文化转化为高校学生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此外,思政教师应根据学生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的实际情况调整研讨主题,及时优化教育内容,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地方红色文化重构教学内容体系,使得红色基因得以重组。

提升评价体系设计能力

创新思政评价机制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新时代的铸魂育人工程,亟需红色文化教育长效机制作为保障。对此,高校应完善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原则、评价方法与评价反馈,构建更为全面、合理、稳定的评价体系,达到以评促教的评价目的。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应坚持以生为本,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标准,始终关注学生学习红色文化和接受思政教育的诉求和面临的问题,将情感关切作为评价原则之一。评价原则需要在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结合的基础上,增加短期评价、长期评价、专业评价与政治评价,将红色文化教育的政治性本质特征与思政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将学生与教师等评价主体、信息化思政教育评价环境等作为重要评价内容,结合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量化评价法,以及推理和判断等质性评价法,促使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评价结果更加合理和全面,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依据。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2022-2024职教改革研究重点项目 项目名称:高职院校“一二三四”大思政工作格局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编号:GZJG2022-191)的研究成果。

(作者系达州中医药职业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