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鉴赏》/孟兆祯/北京出版社/2023年4月
□刘小兵
大自然有着无穷的魅力,徜徉于一座座精巧别致的园林,山石、植被、亭台、建筑,悉数跃入眼底,那精美的布局,昂扬的生命活力,无时无刻不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当我们步入一座座人造天设的园林之时,该如何去赏析它由内至外的自然美和生态美呢?中国工程院院士、风景园林一代宗师孟兆祯所著的《中国园林鉴赏》一书,带领我们走进国内一些著名园区,去领略那一处处摇曳多姿的园林之美。
中国的园林通常分为两类。一类为商贾富豪个体修建,用于美化居室环境的;另一类为封建时代给帝王休憩赏玩之用的。前者称为私家园林,后者统称为皇家园林。本书主要讲述了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残粒园、退思园、可园、瞻园等八个私家园林,圆明园九州清晏、北海、颐和园、避暑山庄等四个皇家园林的概容概貌。孟兆祯着重从每一座名园的历史、独特性、设计手法以及欣赏的视角等方面,解构着暗蕴在这些名园之中的独特审美密码。
追朔园林悠久的历史,它的产生,与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不无关系。最初,人们游山逛水,欣赏大自然的景致,觉得挺美、很富有诗意和仙境。但这只是一种纯朴的自然美,并不能全面满足人的需求,于是,人们就在宅院里垒石凿池,将各种自然美景移植于庭院之中,借助一步一景的巧妙设置,以此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之情。据考证,我国园林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彼时的吴王夫差在太湖边建了馆娃宫,里面有假山、池塘,模拟自然的生态,颇具赏析价值,这也因此奠定了中国园林的雏形。
在作者看来,造园艺术从创作过程分设计和施工两个阶段。其中设计序列有以下主要环节:明旨、相地、立意、布局、理微和余韵。明旨就是确定兴造园林的目的。如今“园林”虽发展为单体的城市园林或风景名胜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大地景物规划三个层次,但仍然都有各自的兴造目的。而兴造园林的总目的是不断满足人对优美人居环境的需求;争取最大限度地发挥园林在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等多方面的综合功能;提供既有利于健康长寿,又可供文化休息和游览的生态环境,并将健康、丰富的文化内涵赋予其中,使人们在赏园中收到“寓教于游”的效果。相地,就是对用地进行综合观察和审度。立意,则借鉴了中国文学与绘画中有关“意在笔先”的理念,即在建园时事先综合考虑作品的相关意境。立意主要通过“问名”来表达。问名就是给园林中的景物取一个名称,我国园林的命名,往往以文学作为基础,十分注重其中的诗意。因此,一个恰如其分的问名,可以很好地凸显出建园者的立意。比如“拙政园”三字,就是“拙者之为政也”的意思,彰显出主人贬官归里后的心志。“退思园”则表达出园主“退而思过”的慎独心理。总之,优秀的园林,不光景致怡人,还往往以题额、匾额、楹联和摩崖石刻等多种方式,通过好的“问名”去表达山水园林不同的意境。
至于园林中的布局,则大有深意。自古以来,我国的园林工作者在规划园林布局时,都会把园中一景一物的设置,视成提笔作文一样认真细致。在他们眼里,文章是案头上的山水,山水是地面上的文章。而园林的布局,同样讲究章法,起、承、转、合间,疏密有致里,于横看成岭侧成峰中,很自然地就能体现出园林艺术的高蹈与瑰丽。理微,意指细部处理,整个园林布局确定下来之后,建园者就要善于从细节上精雕细琢,只有把每一个微观景致做到极致,个性鲜明,才能使整个园区熠熠生辉。而余韵,则特指园林建成之后继续发展的余音。像西湖能成为园林建筑的标杆,就是经过了千百年的不断修葺整肃,才流芳百代,呈现出意蕴悠长的韵意。
园林艺术是一门综合的艺术,融博物学、生态学、建筑学、文学、雕塑等各门学科于一身,无论是气势宏大的皇家园林,还是小桥流水式的私家园林,都在兼容并蓄中,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熔铸在一起,构筑了一个气象万千的园林世界。鉴赏园林,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园林艺术,美化我们的人居环境,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终极目标。本书的写作,于曲径通幽中,让我们看到了中华园林艺术正方兴未艾,一个绿色中国的现代化生态美景,已然在神州大地全面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