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餐惹味处 半部岭南史

读长篇小说《燕食记》

《燕食记》\葛亮\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7月

□吴晓君

葛亮的新作《燕食记》立足地域特色,以精细入微的饮食风物为叙事线索,串联起几代人的命运沉浮,还原了波澜壮阔的百年粤港史。从商贾政客、革命志士、钟鼎之族、行业巨头等传奇人物到市井民生,作者凭借温暖而不失深沉的笔触,描摹出世态人情的雄浑画卷。人间味终是食知味,《燕食记》所书写的生命之庄严,就体现在平凡而伟大的一粥一食之中。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对痴迷于庖业的师徒,这两人寡言少语、意志坚决,品性极为相似,命运轨迹却大不相同。时代的变迁导致师父荣贻生和徒弟陈五举做出了迥异的人生抉择,也一度分道扬镳。但深厚的师徒情谊还是让他们在多年的疏离与牵挂之后,完成了最终和解。在小说结尾,两人携手炒莲蓉,几十年的恩怨纠葛如过眼云烟,唯有莲蓉的甜香历久弥新、永续传承。

作为一部中华美味的召唤之书,《燕食记》涉及的肴馔或精致或简约,其数不下百余种,其中最重要的珍馐,莫过于蜚声粤广的莲蓉月饼。同钦楼大按荣贻生手打莲蓉无人能敌,丹桂飘香的中秋佳节,一饼难求的盛况为莲蓉月饼打上了浓重的华彩。小小一块月饼,饱蘸着几代厨人的心血,在书中,它是关乎岭南名肆兴衰的招牌之作,是战争年代敌我对抗的秘密武器,更是承载人物悲欢离合的情感象征。

打莲蓉不易,这个过程所蕴含的哲理也十分耐人寻味。莲子清苦生硬,只有摘了莲心、去了苦头,熬到稔软没脾气,方能成就一锅好莲蓉。食客们喜爱莲蓉的甜,可殊不知甜的至味须要有盐的托举,就像人让对手挡一挡、斗一斗,境界反而更上一层楼。食材在鼎鼐间烹调,犹如众生在人世间修行,作者借食事写世事,借味蕾牵动大脑皮层,去破译人生的密码,读来令人深感别有一番天地。

民以食为天,食物不仅是活着的基石,也在潜移默化间渲染着生命的底色。粤菜素来以复杂精细著称,虽发轫于南国,却赓续了孔子所倡导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中原饮食风格。《燕食记》中,以叶凤池、荣慧生、韩世江、荣贻生、陈五举等为代表的一众岭南名厨,他们钻研菜式苦心孤诣,处世为人一丝不苟,做菜与做人的规矩相得益彰,锦绣盛宴间的风骨与底蕴由此跃然于纸上。

小到一碟点心,大到一道主菜,烹饪之雅致考究不亚于艺术品的制作流程,《燕食记》赋予美食以郑重的姿态,使之与人物的精神世界互为关照。以书里的功夫菜“待鹤鸣”为例,这道菜需要小心地把整只冬瓜掏空,里面填上鲜莲、松茸、云耳、猴头等十味素珍,用素上汤炖两个时辰,再将新开的栀子花拆瓣洒在上面。传说中这十味素珍,都是南极仙翁用来饲喂他的坐骑白鹤的。

“待鹤鸣”是才女月傅送别陈赫明的最后一道菜肴,“鹤鸣”谐音“赫明”,暗藏着月傅无尽的相思,却没能改变情郎战死沙场的命运。缠绵的情愫随着小火慢炖,融入到精心烧制的菜品里,“待鹤鸣”的命名犹如画龙点睛,道尽了天人永隔的哀愁。历史的洪流交汇于盘盏之间,百般滋味蕴藏着凡俗的喜怒哀乐,乱世中尚能于饮食之细微处用心,体现了生命的诗性和高贵的一面。

葛亮在长篇小说《北鸢》中曾说:“中国人的那点子道理,都在这吃里头了。”岁月更迭,世事流转,粤港百年风云已凝为史诗,一啄一饮的脉脉温情却有强大的渗透力,经由平凡的日常指向遥远的未来。《燕食记》借华夏美食的博大精深,循着熨帖的烟火气,深入挖掘了中国人的气性、品格与文化心理。这是一本美食之书、文化之书,更是一本富含哲理生命之书,相信每位翻开《燕食记》的读者,都能收获独一无二的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