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安:特色产业挺起县域经济发展脊梁

□路久宽 王阿莹 本报记者 孙昊

金秋时节,广袤的依安大地硕果飘香,活力绽放。

行走其间,园区里塔吊林立,厂房里机器轰鸣……在这片项目建设的热土上,处处蕴含着勃勃生机,时时让人感受到高速发展的强劲势头。

近年来,地处北纬47°、位于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松嫩平原核心区域的依安县,瞄准全省“4567”现代产业体系,发挥自身优势,打造特色项目,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方向,形成绿色食品、高端肉牛、鹅三个产业集群,挺起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脊梁。

肥沃黑土地引来高端农业

连日来,一辆辆满载鲜食玉米的大货车奔向北纬四十七(依安县)绿色有机食品有限公司的工厂、车间,当天采收、加工,在3小时内变身为锁鲜成品,走进商超后每穗“身价”都在10元左右。

依安县拥有430万亩黑土地,规划建设了13.7平方公里的省级经济开发区,组建专业化运营团队,基本实现“九通一平”。2021年,他们牵手国内技术最先进、智能化程度最高、生产规模最大的鲜食玉米加工企业——北纬四十七,在这片黑土地上精心打造绿色食品产业园区。

2021年4月签约、7月动工,2022年8月投产。北纬四十七(依安县)绿色有机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尚文辉告诉记者,该项目投资6.7亿元,2022年企业产值达到4.7亿元,提供固定就业岗位600多个,阶段性岗位3000多个。目前正值生产旺季,每天24小时不停歇,今年预计加工5亿穗,实现营收8.4亿元。

围绕北纬四十七,依安县高端农业板块越做越大。目前,无锡甜丰植脂末项目和嘉纬DHA/ARA有机油类深加工项目,正在加速建设,预计明年投产,届时依安的绿色玉米、大豆也将搭上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快车,走向海内外。

“依安速度”助力畜牧业腾飞

国牛牧业从签约到开工仅用50天,柳桥集团鹅产业一体化项目从选址落位到完成进场道路、水电等要素配备仅用时一周……处处彰显“依安速度”。

2022年落户依安的国牛高端肉牛养殖及精深加工一体化项目进展迅速,一期高端肉牛规模化养殖基地建设项目今年8月已投入使用,二期即将交付使用。三期和屠宰加工项目预计今年10月开工建设,现已入栏纯种新西兰安格斯母牛1.1万头。3年内,这里将建成12万头肉牛养殖基地和占地20万平方米的肉牛屠宰加工厂,成为全国规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高端肉牛养殖加工企业,年产值可达60亿元。

依安被誉为“中国白鹅之乡”,大鹅饲养量常年稳定在300万只以上。今年初,全球最大的羽绒生产供应商来自杭州的柳桥集团情定依安,投资8亿元建设鹅产业一体化项目,年可屠宰商品鹅1200万只,加工鹅毛5000吨。

经济活力的涌动,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近年来,该县深入落实领导干部包联企业项目制度,上门问需、提前预审、靠前服务、全程领办,全方位、全要素给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同时,他们全力破解项目竣工达产难点,为国牛牧业高端肉牛养殖基地项目落实规模化饲料基地12万亩,为瑞信达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项目落实饲料基地4.2万亩,现已入栏澳大利亚荷斯坦奶牛7000头。

农业经营体系创新支撑产业发展

今年,依安大力构建“供销社+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预计到今年底,全县能整合土地100万亩,明年有望达到150万亩。

“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优势,企业要什么我们就种什么,要多少我们就种多少。”依安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于东洋告诉记者,凭借可控的种植面积和稳定的原料供应,县里已与多家南方企业达成合作意向,计划建设马铃薯全粉、薯条等大项目。同时,域内东方瑞雪糖业等老企业也将迎来第二春,如果甜菜种植面积达20万亩、加工量达60万吨,连同原糖加工业务,该企业将为全县带来近1亿元的利税。

今后,依安县将全力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重点打造订单农业,不断提升粮食产能,持续深化与北纬四十七、国牛牧业、东方瑞雪糖业等新老企业合作,为其提供优质、充足的生产原料,并积极推广“鲜食玉米+肉牛”“甜菜+肉牛”等耦合发展模式,构建以农助企、以企带农的互促共融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