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仲亮 本报记者 杜怀宇
绥芬河自贸片区聚焦贸易投资自由便利和各类要素便捷高效流动,突出系统集成和协同创新,在跨境产业联动、跨境金融创新、优化政务服务等领域探索出新经验,新生成创新案例22项,累计形成174项创新案例,其中省级案例39项。《绥芬河片区深化金融创新助力跨境贸易新业态发展》创新案例在国务院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简报专版刊发,在全国层面学习借鉴。
多维举措见真招,特色产业齐上阵。发展多元产业,创新综合保税区二手车跨境交易B2C模式。以二手车出口展示基地为依托,配套境外银行卡人民币结算前置和二手车转移待出口登记业务综合服务,解决了外籍自然人在选购、结算、服务等方面存在的买卖不直观、信息不对称等痛点堵点问题,节省了企业税及利润等成本。目前绥芬河片区综合保税区实现B2C新模式下首单出口。
打造“跨境电商+直播销售”融合发展新模式。开通“1210”保税备货进口业务,与“绥芬河四叶草”跨境电商进口商品平台、微信企业视频号+微信小程序协作互通,发挥“入仓保税,通关即发”的优势,实现了对俄进口沟通零距离、流程数据化、交易无国界、贸易即服务。截至8月中旬,跨境电商“1210”保税进口业务已累计实现进口贸易额954.35万元。依托对俄医疗旅游试点和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创新推动“互联网+中医旅游”模式,开展国际中医健康“云会诊”、中医文化传播教学等活动,4年来接待外国医疗旅游者5000余人次。
依托绥芬河青云市场的全省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开设全省市场采购贸易对公线上收汇系统,对市场采购贸易主体认证、交易登记、出口报关进行全流程管控,为市场采购贸易主体提供账户签约绑定、申请收汇、结汇等功能的线上服务。率先开展全省新型离岸国际贸易业务,主动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在业务办理前后对该企业的诚信合规、贸易背景的商业合理性和逻辑性进行深入研判和佐证收集,实现境外购置货物无需进口,直接运至境外贸易商,完成与两方境外交易对手的资金收付,既加快了货物运输时效,又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和结算效率。成功开办全省自贸区外汇收支电子单证业务,为企业办理进口付汇审核电子单证6笔,金额4671.69万元人民币。
多种模式见实效,市场主体活力强。创新进口商品全流程监管模式,围绕线下事前走访警示、线上网络监管跨区域协作平台、事后专项整治行动处置,实现商品监管前置化、信息化和长效化;口岸商品溯源信用模式,将商品“溯源码”、商家“诚信码”有机结合,依托信用中国、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和“互联网+监管”平台内企业信息,采集信用信息同时实现溯源防伪、流向监管、信用信息归集,做到企业信用状况可视、可查,形成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一张网”;“一业一证、证照联办”模式,通过实行行业清单一单管理、办事流程一表申请、一窗办理和一同审核,打通行业各环节部门,优化整合材料,简化办理环节实现综合许可证“一证准营”。目前应业需求已完成证照联办业务1048笔,发放行业综合许可证10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