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勐 本报记者 杨桂华
2009年,刚从中国地质大学毕业的他来到了黑龙江,成为了一名地质调查技术员。14年来,他扎根基层一线,足迹遍布白山黑水。2020年,他获得中国地质学会“金罗盘奖”;2023年6月,他被评为黑龙江省高层次人才。他就是周传芳,哈尔滨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小兴安岭黑河地区自然资源综合调查项目负责人。
目前,周传芳正带领团队,以黑河为主战场,开展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治理矿山环境等调查,用一系列地调成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搞地质调查工作,必须扎根基层,必须到野外一线去、到艰苦地区去。”周传芳深知。2009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周传芳被分配到大兴安岭宝兴沟矿区从事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因急需提交样品数据成果,项目组早出晚归,加班加点采集样品,恶劣的环境导致很多成员都患上了关节炎、皮肤病。他坚持每天第一个起床,最后一个休息,一个多月,人整整瘦了10斤。最终,项目组提前5天圆满完成任务。
野外工作让周传芳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挫折与困难,但更加坚定了他干事创业的决心。2016年,周传芳被任命为洛古河区矿调项目负责人。
洛古河区矿调项目工作区位于无水、无电、无信号的原始林区,工作生活条件异常恶劣。周传芳带领项目组深入林区高地开展野外调查。他们每天早上5点上山,夜里留宿野外,第二天中午再返回营区。在一次路线调查中,一个作业小组因GPS故障而迷山。周传芳带着大家寻找了一天一夜,终于找到了迷路的同事。当看到迷路同事手中的GPS显示行程为“53公里”时,大家抱在一起大声痛哭。那一年,他们披星戴月、爬冰卧雪,科学确定了漠河盆地构造演化过程,填补了漠河盆地研究领域的多项空白。该项目获得优秀成果奖,作业小组荣立集体三等功,周传芳荣立个人三等功。
“作为新时代的地质人,必须知难而上、奋勇前行。”在周传芳工作笔记本的扉页上,一段笔迹工整、遒劲有力的文字特别醒目。
今年春节刚过,周传芳就接到一项重要任务,协助黑河市政府编写《黑龙江小兴安岭盆山过渡带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5年)》。作为协助方的第一负责人,周传芳深知这项工作业务性强、工作量大、时间紧、标准高。在编写的20多天里,他带领成员们每天加班到凌晨,查资料、写稿子、推方案,最终该工程方案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脱颖而出,并作为我省唯一的工程方案参加了全国评选。
面对工作职能的拓展和任务的转换,周传芳毅然选择了生态地质调查这一全新领域。他说:“东北地区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能够通过履行主责主业支撑服务美丽中国建设,是新时代地质人的骄傲。”
从成土母质调查、生态地质调查到冻土调查,每一项都是陌生的,无成型的经验可借鉴。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团队探索出适合森林覆盖区的生态地质调查技术方法和标准,编制了《森林冻土区生态地质调查要求》《大兴安岭地区生态地质图集》,总结的生态地质调查技术方法被推广应用。
如今,38岁的周传芳已是地调一线的“老人”,他培育了一支森林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团队和一支创新型生态地质调查团队。他勇于给年轻干部交任务、压担子,培养出项目负责人4名、项目副负责人7名,协助培养研究生9人。他勤于思考,潜心钻研业务,发表论文20余篇,主笔提交的《大兴安岭地区生态地质调查报告》被中国地质调查局评为优秀。
“我们要力争多出工作成果,多出优秀人才。”周传芳信心满满、干劲十足。如今,他负责的黑河地区自然资源综合调查项目涉及的专业领域更广、地方政府需求更大。他将紧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视为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