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艳
随着国家对学校美育工作的高度重视,构建新时代学校美育体系迫在眉睫,我们不仅要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中,贯穿学校教育各阶段,还要通过美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引导全社会重视美育价值。一方面,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可以增加孩子的认知,提高其自身修养和气质,还可以培养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另一方面,美育遍布艺术、文化各类学科之中,强化各学科和美育工作的融合,也能推动学校美育高质量发展。据此,本文将从艺术教育切入,探索美育和各学科之间的融合,并挖掘当地特色文化,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同时通过“线上+线下”的联动模式共建美育鉴赏智库,扩展数字美育的教学方式,推动高质量美育在新时代教学中创新发展。
多学科融合教学,共创校园美育高度
新时代国家发布了美育相关的指导性文件,包括《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把影视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也要求各高校要把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可见,艺术课程在新时代学校美育体系中的重要性。现如今,“新课标”也对美育提出新的要求,激发适龄的学生,从小培养孩子们对美的感知力,用美润泽内心。
一方面,艺术课是认识美的摇篮。我们应聚焦“教会、勤练、常展”,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研制新时代学校美育教学改革方案。美术课是艺术课的分支,是一个认识美的过程,尤其“点、线、面”是最基础的绘画语言,物体的结构、穿插关系、细部处理、近大远小、前后重叠等关系的塑造,都能在无形中提高学生们的观察能力,感受大千世界的美丽。比如,表现纤细柔软的东西用流畅和较细的线条,表现质地坚硬的线条用果断粗壮的线条,粗细的把握完全体现出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创造性思维表现出丰富多彩的画面,创造出美感十足的意境和氛围。
另一方面,文化课是创造美的实践。在新时代学校美育体系的构建下,扎实推进美育研究,深入探索美育教学规律,打通学科壁垒,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各课程中蕴含的“美育因子”,寓审美教育于知识传授之中,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体的跨学科融合教学和实践活动,使美育在文化课中“落地生根”。值得一提的是,培养所有老师的“大美育”观,将成为美育落地的新抓手。我们要在文学教学中挖掘艺术美,在理科教学中挖掘思维美,在科技教学中挖掘创新美,在体育教学中挖掘力量美、刚强坚毅之美,实现全体老师的大美育观。有的语文教师善于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展现不同的画面,让学生们说出对应的诗句,以此考察学生的联想能力;还会让学生们自创五言诗、七言诗,精准表达不同画面的意境美。而英语课也少不了“美”,教师可以培养学生书写不同的字体,像是衡水体、意大利斜体及少量的花体,带学生们从各种角度领略字体之美。
引经据典新发展,共享中华美育精神
美育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立德树人的手段,把立德树人和美育相结合,可以让学生们从更高更多元的维度体验美育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等都可以成为美育的课题,把一些重大的主题性教育融入美育工作中,用美育的手段在课堂中给学生提供交流机会,让他们用艺术的方式交叉性地实现对主题精神的深刻理解,从而弘扬中华文化精神,培养学生的德育新高度。
探索教学新模式,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教学,让学生们自主探索,打破“教师一言堂、开课就讲”的模式,引入学生展示预习成果环节,设置自评、互评等过程性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展现“民主、和谐、自由、平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也可以从课程的主导地位,转变为督导、点拨的辅助角色,既能体现教师的专业性,也能展现学生们的参与性。
挖掘当地特色文化,铸就龙江精神新传承。构建特色文化育人体系,可以将龙江精神融入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发挥其滋养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让当地特色文化在学生心中深深扎根。中共黑龙江省委史志研究室曾组织编纂《雄鸡冠上的璀璨明珠——黑龙江省情概览》一书,不仅图文并茂地介绍了黑龙江省的人文地理、民族人口、资源禀赋、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省情,而且更深刻地发掘和介绍了黑龙江地区的悠久历史、独特的民族地域文化,以及这种地域历史文化所铸就的伟大龙江精神、龙江气派和龙江性格。学科课程都可以引入地方文化书籍,或者作为学生们的课后读物,让学生们充分了解这种极具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龙江精神,见证北大荒的开垦,一览大庆石油的勘探。
延续中式美学,融合中华传统文化。通过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提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雕塑、音乐、舞蹈、诗歌等进行跨界解读和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实操性研究,充分把握中华文明根脉,推进传统文化“活态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就开设了传统“北大荒版画”技艺公开课,版画教师不仅带领师生赏析作品,还现场制作版画,在美育课堂中传承北大荒版画技艺,弘扬黑龙江优秀精神。更有陶艺课堂,带大家用泥土创作出自己的陶艺作品,尽情发挥想象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在感受陶艺文化的同时,努力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里扎根。
线上线下双联动,共建美育鉴赏智库
现在学校的建设、硬件设施都很完整,如何将学生的美术作品融入其中成了新的问题,我们需运用新的技术形式和手段,持续举办艺术活动,联动“线上+线下”双模式,共建美育鉴赏智库。
开设线下展演,落实美育鉴赏教学。为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打造“非遗+”新模式,黑龙江大学与文旅部门共同主办“品龙江古韵·传非遗经典”校园非遗周活动,开展文旅体验、展示展演、主题研讨、主题设计竞赛等系列活动,通过“世居情缘”“天工巧物”“古韵新声”“黑大风采”四大板块,带领黑大师生一同领略龙江文化的魅力。既展现了古典华贵的宫灯、典雅绚丽的油纸伞,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又举办了廉政教育主题漫画剪纸展,在情景研学中鉴赏民间的古老工艺,还表演了《一杯美酒》《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经典曲目,唤醒师生们的民族记忆,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华传统文化。
利用数字资源,提升美育教学成效。优质的数字资源,如数据库、电子图书、期刊、互联网网页、多媒体平台等,都是美育优化的基础。学校可以在教研、教学、作业等各个环节,引导各科教师积极主动地使用数字技术,借助智慧课堂、自主学习等多场景应用,把VR/AR技术带入课堂,发挥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的相互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美育更具思想性、和谐性与创造性。学校还可以建设校级云端美术馆或学校在线艺术馆,为全体学生提供作品创展机会,用领先的智慧技术和美术设计能力,以多样化的艺术空间为载体,实现美术作品的交互功体验,为学生创造了校园美育教育生态,让“美育”融入校园环境,让孩子时时欣赏“美”。
向外学习拓展,挖掘美育鉴赏空间。不仅在校内,校外也有数字美育的广阔空间,不少地方的美术馆、博物馆创造性地将艺术品进行数字图像化、360度全景采集、多维化展示等,观众只需扫码或跟随语音导览,就可以全方位了解作品;或使用手机“摇一摇”与作品互动,利用移动客户端看到静止的作品在虚拟空间动起来,实现了实体与虚拟的连接、线上与线下的互动、观众与艺术家的交流等的结合。学校应充分利用社会上的数字美术馆、数字博物馆等美育资源,采取同步课堂、共享优质在线资源等方式,让学生随时随地徜徉于美的空间。
现如今,高质量美育在新时代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就连“新课标”也提出,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将美育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可以让学生们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将美育和传统文化相融合,可以学习不同的文化,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将美育鉴赏从线下展演扩展到线上平台,可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培育学生积极价值观,推动学校美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作者单位: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