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林
我们习惯以旁观者的身份欣赏稻香,真正农人闻到的稻香,其实与普通人闻到的不一样。他们付出了艰辛的劳作,在汗水和等待中,稻香是那么的深入骨髓。一个真正喜爱阅读的人,他品味到的书香,与农人神魂里的稻香其实是同一种品质。
趁着初秋好天气,渔山乡在结满稻穗的田野边举行阅读活动,场地边陈列着鲁迅、杨绛和季羡林等文化大咖的图片,在他们的注视下,大家放眼金黄大地,稻花香里品书香。
我觉得这不仅仅是形式上的一个突破。乡村的活动,以往专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以推动乡村旅游和地方经济为目的,场地布置以土特产、农家菜为主,这次却以文化阅读为唯一的主题。对阅读活动来说,改变了在封闭的环境举办、小众参与的方式,更为开放,更接田野气。
田野间有真正喜欢读书的人,农家里能培育出真正的文化人。
渔山能很好地证明这点。这里的老百姓尊重知识、热爱读书蔚然成风,真正是耕读传家。在渔山,爱读书,好读书,已经融入许多普通家庭的家训之中,还成立了渔山诗社,诗词创作和吟诵活动丰富,被评为浙江省诗词之乡。普通的农家小院甚至走出了中国科学院大院士。
渔山书香浓厚,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来自于山水的滋养,中央电视台专门为渔山拍过一个纪录片,说这里“水路直达,群山环绕”。水路直达,能接风气之先,理念开放;群山环绕,又能较少受到外界干扰,潜心治学。
历史上为渔山凝聚书香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文澜阁《四库全书》西迁第一站,就来到渔山。1937年8月至11月,228箱书秘藏渔山乡石马头自然村(今五岭村)赵家宅中,停留三个多月。时间虽短,意义非凡。在渔山的人文历史中,《四库全书》的停留,犹如注入一支强大的文化活剂,相当程度上优化了当地的文化基因。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传国之宝”来到渔山,渔山百姓有幸永恒享受《四库全书》冲破库房亲近大地的文化魅力。
“一切智慧与黎明同醒。”阅读把光引入心里。心灵有光,智慧就会来到。渔山有传承1765年的“活金死刘”生活智慧。古体字“刘”由“卯”“刀”“金”三部分组成,去掉“卯”和“刀”,就是“金”。为避战乱,古时刘氏一族人将自己的姓氏改为金,死后家谱或墓碑上显示为姓刘。这个“活金死刘”的民俗文化,已入选浙江省非遗名录。
读书让人精神饱满。在渔山,精神饱满了稻穗,这里,连稻子都懂得品味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