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岩画与环太平洋岩画带研究》\庄鸿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22年6月
□王俊铮
大兴安岭地区岩画作为欧亚北部森林狩猎岩画的重要分布区与环太平洋岩画带上的重要一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林深叶茂的兴安岭腹地,发现了近60处岩画地点,单体岩画达4000余幅。2022年,由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庄鸿雁研究员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成果《大兴安岭岩画与环太平洋岩画带研究》一书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大兴安岭地区岩画的学术专著。
《大兴安岭岩画与环太平洋岩画带研究》(以下简称《研究》)全书共计九章,三十万字。第一章“绪论”从岩画的基本概念入手,并对大兴安岭岩画的研究现状予以综述,并简要阐释了其与环太平洋岩画带的联系。第二章对大兴安岭岩画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沿革及石器时代考古遗址、古气候与发达的细石器文化进行了概括性论述。第三章是作者所积累的文物普查和亲自调查,对分属内蒙古自治区与黑龙江省境内的大兴安岭地区岩画点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著录。第四章从宏观大视野着眼,对大兴安岭岩画的文化特征、功能与系统归属进行了论述。第五章立足于当代岩画科技研究的最新动态,对大兴安岭岩画的年代进行了概述,并结合分子人类学、体质人类学等研究成果,探究了岩画的作者和族属。第六章致力于对各类形态的岩画图像进行文化解读。第七章将大兴安岭岩画与中国北方古今民族的宗教信仰相联系,探究了部分岩画的精神文化意涵。第八章将大兴安岭岩画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即黑龙江左岸及下游沿岸的岩画进行了比较研究,梳理了二者之间千丝万缕的复杂联系。第九章对大兴安岭岩画与环太平洋岩画带,特别是与北美西海岸地区岩画的关联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究,并就人面像岩画的传播问题提出了有益的创见。
笔者拜阅之后,感到此书对大兴安岭岩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在资料收集与整理上,全书以详实细致的岩画基础性数据,支撑起了对大兴安岭地区岩画区域特征及其内在意涵、关联族群文化互动的系统阐释和论证,对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境内所有已知大兴安岭岩画点的基本情况作了较为全面的著录,为学界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材料。
其次,在学术理论建构与阐发上,《研究》一书对人类起源领域、特别是有关中国东北及俄罗斯远东地区人群起源、美洲原住先民与亚洲蒙古人种的关系,岩画主题文化区系分布、人面岩画的传播等深受国际学术界关注的重大学术理论问题予以了详实的学术史梳理,同时对张光直先生提出的“中国—玛雅文化连续体”等学术观点也给予了一定的关照和回应,反映了《研究》一书对重大且热点的学术理论动态的良好把握。其三,在研究方法方面,《研究》一书是我国学界首次运用萨满文化理论对大兴安岭岩画进行系统研究,征引了丰富的古代文献史料和现当代民族志中的相关内容。
笔者认为,在学术视野方面,《研究》一书兼具了时间上的厚度与地域空间上的广度。在时间上,《研究》广泛征引了关涉鲜卑、突厥、蒙古、满等古今民族的史料文献。在地域空间上,《研究》一书立足大兴安岭,放眼环太平洋地区,对上述区域材料的梳理上用力颇深。
总之,《研究》一书不仅填补了欧亚东北部和环太平洋岩画带岩画研究的空白,具有重大的学术史意义,同时也为这一区域的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艺术学、宗教学、生态伦理学等领域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图像材料和解释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