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推进兴边富民的新动能

李德刚

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考察时指出:“守护好森林、江河、湖泊、湿地、冰雪等原生态风貌,改善边境地区基础设施条件,积极发展边境旅游,更好地促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大力实施兴边富民行动”。

边境地区多为各民族聚集区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是确保国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兴边富民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就是要推动边境地区经济加快发展、民生持续改善、民族团结和睦、社会和谐稳定,奋力书写新时代兴边富民发展新篇章。

开拓乡村振兴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通过特色产业兴边富民,意义更加深远。

发展具有地域特点的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业。边境地区气候环境、土壤条件、风俗习惯等都有独特之处,因地制宜发展具有本土特色的种养业,推动种养业向前后端延伸、上下游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产品增值、产业增效、群众增收。

发展生态产业,推动绿色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生态产业发展,打造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服务业,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拓宽致富路,推动边境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激活地域文化潜力,发展特色边境旅游。边境地区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依托这些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做文章,顺应消费新需求,在渔猎体验、红色路线、民俗参观、休闲养老等方面精心设计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促进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

提升沿边开放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指出:“东北是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门户,在我国加强东北亚区域合作、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要增强前沿意识、开放意识,加强与东部沿海和京津冀的联系,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在畅通国内大循环、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更大作用。”这为我省边境地区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要多点发力,加强同周边国家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促进边境地区和周边国家及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沿边重点地区加快发展,培育壮大若干边境重点经济区,在构筑对外开放新格局中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加快各类开发区、园区、示范区等开放载体建设,完善平台功能,使其成为各类资源的聚集地,成为推动边境地区开放开发的强力引擎。

拓展多元化国际市场,持续扩大“朋友圈”。加快沿边开放开发步伐,打造边境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紧跟国家战略,推动对“一带一路”合作伙伴的进出口贸易;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新发展格局,逐步推动一般贸易、加工贸易、边民互市贸易、跨境电商等贸易方式多元化。

大力改革创新,助推沿边开放迈上新台阶。加大改革力度,以创新求突破。尤其是地处我国最北的黑龙江自贸试验区,要切实发挥“为国家试制度”“为龙江谋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加快生成制度创新成果。通过开展首创性、差别化改革探索,为深化沿边开放合作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创造更多的合作机遇。

推动边境地区和谐稳定

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广泛宣传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团结和睦、共同发展”。

深化文化认同,共建精神家园。在边境地区各民族聚居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走进居民小区、学校和企业,促进各民族深度交融,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民心基础。

深入开展文化创建工程,以文化人,以文润人。通过创作体现历史高度、彰显时代精神的文艺精品,举办民族文化研讨论坛等方式,挖掘少数民族的文化资源,汇聚各民族的文化认同,激发各族群众共建伟大祖国的热情和力量。

挖掘民族文化遗产,凝聚向上力量。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重点抢救和保护世居少数民族传统经典、民间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建体验馆、建基地、组织培训等多种办法,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通过创造性保护和传承,增强各族群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牢固。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