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昊童 本报记者 孙思琪
当前我省已经进入供暖季,冬季供暖涉及千家万户,关系民生冷暖。
如何以新技术破解传统供热方式存在的痛点?供热服务质量该如何优化?供热企业该如何节能降耗?当传统供热遇上人工智能,又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日前,记者走进哈尔滨顺易天翔热力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探索供热行业的智能未来。
在公司六楼展示平台,智慧供热管控平台大屏幕上显示着每个小区的供水温度、回水温度、流量、供热面积等信息。而AI模块则时刻监测着供热管线安全和室温偏差问题。
“我们主要是用先进的物联网和AI技术,将传统供热与智能算法相结合,能够实现供热数据的实时监测和远程控制。此外,通过采用智能终端产品和自动化控制技术,能够根据室内温度参数自动调节供热设备运行状态,从而确保室内舒适的温度。”顺易天翔总经理冯世明说。
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顺易天翔深耕供热行业二十余年,在智慧供热、节能减排方面拥有数十项核心专利技术,其中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专利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研发成果先后为中国华电集团、中国华能集团、国家能源集团等百余家热企,实现了数亿平方米建筑及各类站点智慧供热技术升级改造。
“传统供热依靠人工管控,有时暖气供应不稳、室温冷热不均。哪怕在同一栋楼里,也有住在顶层的人热得要开窗,住在底层的人则在家中也需要穿棉袄。而通过我们自主研发搭建的智慧供热管控平台,不仅能实现按需供热、精准供热,还能降低能耗。”冯世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1000万平方米供热面积为例,顺易天翔的系统每年能为供热企业节热10%,节电30%以上,节约综合成本千万余元。
随着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团队也不断升级技术与产品,以适应市场需求和变化。从2012年开发的初级软件供热系统1.0,到如今的智慧供热管控系统3.0,在平台的迭代升级中,离不开省工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省工研院)的助力加码。
“省工研院就像是‘技术红娘’,各个高校和科研机构主要研究什么,他们都很清楚。我们只需提出要求,省工研院就能为我们找到科研团队,为我们提供支持。”冯世明说。
目前,顺易天翔已经与黑龙江大学电子工程学院丁群教授团队在智慧供热平台信息安全等方面达成深入合作,团队多位教授为企业研发提供关键性技术支持。
前端智慧供热管控平台让供热插上智慧翅膀,而管控平台的背后则是对整个供热系统的改造。
“这是我们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物联网调节阀,只需安装到单元管道中,就可通过阀球调节供热水流量和阻力,从而达成对整个单元供热温度的调节。”
“这是我们生产的室温采集器,采用独特单火线供电技术,放在照明开关上就能使用,它就像‘眼睛’一样,能够实时关注居民家中的供热温度,并将数据及时传送给控制系统。”
……
介绍起公司研发的产品,冯世明如数家珍。
产品的研发创新离不开资金的持续投入,但随着煤价上涨、热企改造资金不足等因素影响,公司也曾一度面临资金缺口。在了解到企业实际情况后,省工研院根据企业实际研发和经营情况,主动为企业匹配适用政策,帮助企业在关键时间点,用好用足政策资金支持。
“省工研院比我们还了解企业需求,有哪些政策适合,他们就将政策及时推送给我们,政策资金就像‘及时雨’支持我们在自主研发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不仅解了企业燃眉之急,更让客户们觉得国家对技术认可,有信心投资。”冯世明说。
今年年初,顺易天翔与华为公司在华为云市场、联合解决方案等方面达成深入合作,成为了华为智慧供热联合解决方案合作伙伴,与华为联合运营的大庆华能智慧供热项目已上线运行。
“接下来,我们将在省工研院的助力下,与东北林业大学等高校继续深挖算法,让公司智能控制过程精准,让智慧供热走进千家万户。”冯世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