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治理视角下的乡村文化振兴:价值耦合与体系构建

□周翠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新时代“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其中,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从文化治理的角度深入探讨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耦合与体系构建,不仅能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整体推进,更能助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此,本文将从文化治理的视角出发,探析价值耦合、体系构建路径,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持和精神动力。

乡村文化振兴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多维价值耦合

乡村文化产业建设与乡村振兴中产业兴旺目标耦合

我国乡村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如农业器具建筑、生产技术、风俗和自然风光等,这些资源为乡村文化产业的形成提供了基础。结合科技和市场可形成特色文化产业,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缩小文化差距、促进城乡融合,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城市人向往乡村生活,乡愁和乡土体验成为新的消费和旅游时尚,为乡村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大力发展一二三产业,实现乡村产业振兴。

乡村伦理文化复兴与乡村振兴中乡村文明目标耦合

中国乡村伦理深厚,但重义轻利观念、敬老孝道等伦理观念有待加强。需要重建与复兴乡村伦理,选择符合现代理性和时代价值的伦理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传承优良道德,弘扬法治精神。乡村伦理文化复兴对乡风文明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需弘扬传统伦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耦合性。

乡村自治文化重建与乡村振兴中治理有效目标耦合

传统的乡村治理体系以乡绅、宗族组织和保甲制为基础,维护了乡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现代乡村自治的启示和价值包括:国家下放更多治理权,支持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扩大治理主体范围,增强乡村社会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发挥乡村社会组织的治理功能,减轻政府的管理负担,促进乡村社会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弘扬乡村自治文化,促进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增强村民的自治意识和参与意识,为乡村治理提供精神支持,耦合了乡村振兴治理的目标。

乡村农耕文化复兴与乡村振兴中生态宜居目标耦合

农耕文化是包含生态农耕技术和生态文化理念的和谐生态文化,对构建生态宜居与美丽乡村有积极作用。大力传承与发展农耕文化的生态理念与技术,对维系农村生态体系的多样化,保护及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发展,打造出美丽的乡村具有推动作用。现代农业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但会消耗能源并污染环境。现代建筑技术改变了农村传统居住方式。乡村振兴战略为农耕文化传承带来新机遇,需要融合农耕文化和现代农业技术,确保能打造出适宜农村生态的农业基础,有效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打造出适宜农民居住的乡村。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发展体系的构建

优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的建设与优化,可谓是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环节。完善的设施网络不仅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璀璨舞台,更是乡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牢固根基。然而,当前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建设水平并不满足预期效果,直接影响了广大农民的权益,也制约了乡村振兴的全面落实。要想改变此现状,需助推乡村公共文化朝着标准化与数字化方向发展,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与此同时,优化乡村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此为发展中刻不容缓的任务。利用多元化的供给主体、丰富的供给内容与创新的服务方式,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化、均等化、高效化发展。此外,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融合发展机制也值得高度重视。需以市县为统筹,建立城乡文化人才交流和保障机制、学习与互动机制,加强对城乡文化场馆的支持和指导。利用机制建立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提升城市公共文化水平,助推城乡地区公共文化能实现均等化与融合发展。

完善乡村农耕文化传承体系

首先,实现对农耕文化遗产的活态化保护。活态化保护农耕文化遗产,使其在创作者的日常生活中真实存在,文化生态得以延续,在展示中得到保护,同时实现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态的综合效益。一方面,要保护农耕文化得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确保其原生态,维系生态平衡。另一方面,推动农耕文化遗产实现活态传承,构建与健全职业学校、培育基地以及家庭作坊等多样化的培育体系。并且还要充分挖掘文化遗产的现代价值,让农民从保护工作中获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助推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其次,农耕文化的产业化开发与传承重要性不容忽视。通过产业化手段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已成为必然趋势。产业化开发能唤醒农耕文化的记忆,为其传承注入活力。为实现这一目标,需全面评估农耕文化资源,建立科学、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充分利用文化资源,避免浪费。同时,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产品开发过程,明确主导产业,打造品牌,挖掘区域文化资源优势,才能实现文化资源的产业化。最后,让农耕文化重焕生机,需重视创新,实现其整体性发展。创新是农耕文化持续发展的关键,缺乏创新的文化就如同一潭死水。实施整合创新,是确保农耕文化持久生命力的最佳途径。一方面,要对农耕文化进行内容整合创新,结合现代审美和创意元素,为古老农耕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应促进文化与科技的整合创新,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为农耕文化赋予更多元化的产品形式,从而提升其吸引力和竞争力。同时,还应进行价值整合创新,丰富农耕文化的价值内涵,真正实现农耕文化价值的最大化,让农耕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构建乡村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首先,政府要完善乡村文化产业,构建税收优惠、人才培养、试点创新等配套政策,确保打造出乡村文化产业政策支持平台,如引导基金、双创基金等,提供强有力支持。将政策实施状况纳入县、乡政府考核指标,建立激励机制,提高政府重视程度,让乡村文化能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其次,政府需创新与优化文化产业的发展机制,使其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正确认识无创新机制难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实现乡村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需从多方面创新发展机制,如内部孵化、外部引入、政府引导、宣传引导和示范引导、文化资源整合等措施,以吸引资金和人才,打造出具有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最后,优化已有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目前乡村文化产业虽取得发展,但在实际上,仍存在着诸多不足。为提升产业层次和效益,需要优化产业发展路径并丰富发展模式。一是从文化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二是从单一型发展向融合型发展。三是改变以往依靠内生资源形式,确保能朝着吸收多元文化的方向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创新传承,同时结合现代农业、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

创新乡村现代文化治理体系

首先,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乡村文化治理体系是关键。这包括培育治理主体、加强合作及搭建治理平台,促使社会各方的利益主体能共同参与到乡村文化事务的治理工作与服务工作中。并且对已有的文化治理体制进行完善,如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等,也是必不可少的。为了适应乡村社会的发展需求,要构建一个多元文化治理平台,包容各种文化治理主体。其次,关注乡村文化治理技术的优化与创新。包括对文化治理技术的深度挖掘与巧妙运用,它们不仅影响文化组织的成长,还影响文化受众的体验。所以应重视技术优化与创新,例如建设乡村文化空间为文化组织提供孵化环境,优化文化内容展示技术,使优秀的乡村文化更易被接受。最后,提升乡村文化的治理能力。利用稳定与持久的文化治理能力,连接已有的主体与客体。而培育与再生产,作为治理乡村文化的核心任务,提高文化的引领、认同和共治能力,以适应乡村振兴的需求。为了实现现代化,需要持续增强乡村文化的先进性、提升意象凝聚力、增强治理包容性。

结语

综上所述,要以文化治理理念指导乡村文化发展,以此来推动乡村文化与乡村能在新时代实现耦合发展,助推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出新时代的文明乡村。

本文系2022年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从乡村振兴到共同富裕:乡村文化治理的理论范式与实践研究》,编号:SQ2022023

(作者系河北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