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三个作用” 推动“一融双高”

黑龙江东方学院着力提升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见实效

□高月 本报记者 王彦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黑龙江东方学院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政治核心作用”“凝心铸魂作用”“价值塑造作用”,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引领力和实践育人的社会号召力,推动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实现党建和事业发展“一融双高”。

1

突出政治核心作用,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

今年7月,黑龙江东方学院40余名党务干部和思政课教师在井冈山接受理想信念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让这次思想教育与正在开展的主题教育紧密结合,从井冈山精神中继承革命传统,凝聚思想共识,坚定理想信念,为进一步做好学校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精神动力。” 黑龙江东方学院党委书记王敏表示。

五年来,黑龙江东方学院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学校各级党组织以党内集中学习教育为载体,建立了“七学联动”理论学习体系,通过“领学、讲学、促学、联学、普学、研学、督学”等方式,通过学习宣讲、座谈交流、党团日活动等多维度引导党员干部不断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开展“周末党史大讲堂”,搭建了常态化开展“四史”尤其是党史学习教育的平台。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与推动学校事业发展有机融合,促进党员干部和全校师生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学校组织开展“听、讲、绘、唱”等多种形式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干部到延安、省党史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参观见学;开展覆盖全校所有二级党组织的“互学互鉴互促”活动;开展“喜迎二十大,奋进新时代”主题书法绘画摄影展、沉浸式党课等活动。通过内容丰富的理论武装形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该校落地,为促进中心工作落实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动力。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党建“示范高校”、黑龙江省文明校园标兵、黑龙江省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学校完善了“党委—总支—支部”三级党建工作责任制,做到“五个到支部”,有效推动了党建与中心工作的融合互促。实施“双带头人”示范工程,建立了“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立项建设12项党建重点项目,培育“五维五型”党组织、党员责任区制度赋能等党建特色工作,打造“1+N”党建品牌集群,引领学校党建工作提档升级。五年来,共有四人在历届黑龙江省高校党支部书记素质能力大赛中获奖,两个党总支分别荣获黑龙江省教育工委先进基层党组织、黑龙江省高校基层党建创新最佳案例;四个党支部分别荣获黑龙江省基层党建示范点、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党建“标杆院系”、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党建“样板支部”、黑龙江省高校“百优党支部”,一个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入选首批“黑龙江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单位,四人分别荣获黑龙江省优秀党务工作者、黑龙江省委教育工委优秀共产党员、黑龙江省委教育工委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2

突出凝心铸魂作用,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引领力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落地,学校制定了《黑龙江东方学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方案》,提出了以构建“六大工作体系”为目标的思想政治工作顶层设计、整体规划和行动方案,方案实施两年来取得了系列显著成效。

近日,人文学院大三学生陈泓炎和他的伙伴们共同创作的微电影《光的方向》制作完成。这部微电影以时间为主线,以走进博物馆的学生视角,描述了从1840年中国遭受侵略的近现代史,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国家强起来的光辉历程。陈泓炎表示,在拍摄过程中,团队成员加深了对中国近现代史以及当代中国的认识,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学伟表示,目前已经发展了几个像陈泓炎小组这样的兴趣小组,目的就在于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进一步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参与度和获得感。

以思政课改革创新为切入点,全面加强思政课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学校与全国重点马院——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合作共建,通过“大手拉小手”助力学校思政课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提升。全校思政课教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争做学生的信仰良师、道德良师、学问良师。校院两级班子成员带头走进课堂,为学生讲授党课和思政课。每年组织召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集体备课,录制《党的百年精神礼赞》线上思政课,制作“党的二十大精神我来说”微视频,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思想引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学校坚持思想政治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出台了《黑龙江东方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意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开课程思政建设。本着“建强重点、示范带动、辐射全校”的工作思路,开展了课程思政示范创建工作。

黑龙江东方学院的“大学英语口语”是全省首批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该课程突出“中国故事英语表达、中国文化世界传播”的特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经典文化要素、“一带一路”与中国发展等不同话题融入教学内容,全方位打造大学英语口语课程思政教材和教学模板,积极贡献课程思政建设的智慧和力量。几年来,该课程团队在课程思政内容体系与教学体系构建、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建设。团队负责人彭楠老师被评为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大学英语口语等三门课程入选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五位一体”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荣获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出版发行课程思政特色教材6套,累计在全国60所高校推广使用。近年来,学校共有6名教师在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大赛上获奖,4名辅导员在省级辅导员大赛上获奖。

3

突出价值塑造作用,提升实践育人的社会号召力

“社会实践让我收获了成长,这种成长体验也必将对我的未来形成重要影响。”入选全国大学生暑期实践百强团队的黑龙江东方学院“向阳花”教育帮扶志愿服务团队队长黄诗琪感慨道。2022年暑期,“向阳花”教育帮扶志愿服务团队深入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呼玛二小,对28名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教育帮扶。此前,服务团队还入选全国2022年“七彩假期”志愿服务示范队。2018年,前任队长杨雪婷带领团队入选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今天,新一届“向阳花”教育帮扶志愿服务团队接过接力棒,志愿服务边远地区儿童教育。

在黑龙江东方学院,有近6000名团员青年和“向阳花”团队成员一样,深入基层,践行使命,贡献力量,积极参与“三下乡”志愿服务、社区志愿服务、抗疫志愿服务等活动。目前,校院两级志愿服务项目队数量达到24支,签订校外志愿实践基地30余个。近两年来,开展以自然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绿色工程”、以关爱留守儿童为主题的“希望工程”、以和谐校园建设为主题的“爱校工程”、以大学生“返乡到社区(村)报到”为主题的“爱家乡工程”等爱校荣校、爱心帮扶、共建社区、环保宣传、赛事服务等志愿服务550余次,参与1.5万人次,服务时长达46799小时。

今年5月17日,学校联合哈尔滨市平房区举行“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和“青葵”助学行动启动仪式,299个团支部与街道社区和小学完成对接,开展了以“三点半课堂”“全民阅读进社区”“绿色低碳垃圾分类我能行”“留守儿童关爱”“金晖助老”“党建墙文化建设”等系列卓有成效的社区实践活动。

针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立的“向阳花”教育帮扶志愿服务队和“红心护苗”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定期开展义务“云辅导”系列活动。服务队深入对接的中小学校及社区,开展课业辅导及兴趣课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活动开展以来,志愿课堂共开展300余次,受益学生1000余人次。

东方学子在爱校荣校、社区服务、环境保护等志愿服务方面卓有成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2022年,“蔚蓝之光”志愿服务队入选全国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示范团队;2023年,学校8支团队入选团中央井冈山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防治结核 志愿有我”专项志愿宣讲团,入选数量位列省内高校第三。

近年来,学校获得了“黑龙江省五四红旗团委”、黑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志愿服务集体、黑龙江省志愿服务工作“五个一百”优秀志愿服务组织、黑龙江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等多项荣誉,涌现出张珈源、李艳楠、王中原这样的省级优秀志愿者,也涌现出上榜中央政法委见义勇为勇士榜的梁博这样逆火而行、英勇救人的好青年,书写了一曲又一曲优秀东方学子的青春之歌。

经过多年积淀,学校建立了“党史大讲堂”党史学习教育长效机制;坚持开展“互学互鉴互促”活动并形成了党建思政工作学习交流机制;连续20年在大一年级开展每日“时政宣讲”,形成了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品牌;连续5年开展“东方之星”评选活动,发挥身边榜样的示范引领和朋辈教育作用……这一系列活动,让黑龙江东方学院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充满勃勃生机,为学校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坚强组织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