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美学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它通过艺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各种形式,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美的本质和意义。音乐作为陶冶学生情操、放松学生心灵的重要文化媒介,音乐教育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多元化教育的重要实现途径,对提高青年学生审美素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培养正确价值观和道德品格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如何创新优化高校音乐美育实施路径,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教育目标值得深入研究。
不断优化课程教学
高校需不断完善音乐课程设置。明确以美育人教学目标,将以美育人纳入音乐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和教育评价考核当中,提升学生美学素养。优化课程内容,针对音乐专业学生,教师需注重学生音乐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练习声乐、器乐等,让学生的音乐基本技能更扎实,更好掌握音乐表现手法和技巧,提高学生表现美、展示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也更需注重分析音乐作品背后的传递价值和内在精神理念。例如,教师需多选取一些具有突出审美价值的音乐作品,供学生欣赏、分析和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学素养。或是根据学生喜爱多元新颖的信息内容、方便快捷的学习方式等学习特点,在课堂中纳入更多优秀的时代流行音乐,如《我们都是追梦人》《东方之珠》《星辰大海》等,引导学生从音乐作品中感知国家发展、社会变迁和民族精神、时代旋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和民族观,激励学生从音乐中获取积极向上的发展动能,坚定理想信念、提升专业素养、创新创造音乐作品,在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中不断实现个人价值,奉献个人能力。
此外,根据美育特点和音乐专业特质,教师需要创新课程教学方式。在专业课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以音乐作品和专业教材为载体,通过创设问题情景、组织交流讨论等形式引领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分析每一个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重要意义和突出价值,在提升学生音乐专业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从思考中感知和获得启发,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主动思考能力。针对其他专业学生,高校需开设音乐公共选修课,涉及鉴赏、乐理、音乐史、演唱等不同类型,包括古典音乐、民族音乐、流行音乐等不同风格,尽可能通过音乐课程为大众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音乐体验,引导学生欣赏不同风格、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作品,帮助学生在学会感知音乐、鉴赏音乐甚至创造音乐的过程中丰富音乐知识、提升音乐审美能力,从中获得自信、激励等积极情绪,增强学生对音乐等美学的理性认知和感性认识,从音乐中感知社会变迁、国家发展和个人价值,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增强家国认同和文化自信,完成认知内化,实现以美育人。
不断创新教育形式
高校需不断创新音乐美育教育载体,开拓多层次的音乐美育教育空间和构建立体化的教育氛围,增强音乐美育教育工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丰富学生的音乐美学体验,提高其美学素养。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多媒体教学内容,如教授音乐理论知识的课件、分析音乐作品背景的视频、音频、图片、播放音乐作品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音乐的魅力,培养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理解音乐、创造音乐的能力。高校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以及与知名音乐人、音乐机构等建立合作,共同打造高校在线音乐数据库,收录各式风格、各个地域和各个时期的音乐作品、作品详析和器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音乐资源,供学生欣赏和学习。
与此同时,高校需要不断更新和升级音乐教学设备,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模拟再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音乐文化场景,通过虚拟技术操作乐器和编曲软件,帮助学生体验音乐创作过程,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的交互性和沉浸性,为学生营造美好的音乐体验,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中培养出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理念和高尚的道德品格,凸显音乐美育的重要价值。
不断营造立体式教育氛围
高校可以组织多样的校园音乐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其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例如定期举办校园音乐会,邀请校内外优秀的音乐团体和个人进行演出,让学生欣赏高水平的音乐表演,感受音乐的魅力。组织各种类型的音乐比赛,如歌唱比赛、器乐比赛等,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热情,提高其表演能力和自信心。鼓励学生创办音乐社团,并且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场地、资金和资源支持,让学生在社团中互相学习、交流,提高其音乐水平和团队协作能力。邀请音乐领域的专家教授、著名音乐人等开展讲座,让学生了解音乐的历史、理论和发展趋势,提高其音乐素养和鉴赏能力。
高校还可以借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工具,创新音乐美育教育渠道。例如高校可以通过校园网站、校园广播等定时播放优秀音乐作品,阐释音乐作品介绍和重要价值、讲解音乐创作者的创作故事,帮助学生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每一个音乐作品,获取音乐知识,提高音乐素养。与此同时,高校可以借助社交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短视频等,设立校园官方账号,定期发布音乐理论和音乐史等内容,推广音乐美育知识,引导学生关注音乐,提高其审美素养。并且高校可以借助社交媒体,开展在线互动,如组织在线音乐知识竞赛、音乐创作比赛、创设音乐热点话题讨论等,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其音乐认知,为学生提供美好的音乐和审美体验,通过音乐引导学生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引领学生从音乐中获得心灵的洗礼,实现思想的启发和引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高雅的生活情趣与美学情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22级学生发展和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实验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