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店林场65年荒沙变林海

治理前黄沙漫漫,小树低矮。

如今高处远眺满目绿色。

□本报记者 刘楠 赵吉会

在松嫩平原腹地,5.4万亩樟子松林一眼望不到边——这里是新店林场。每年的五六月,杏花、兰花漫山遍野;七八月林中桑葚果、山楂等野果酸甜可口,令人流连忘返。

这不仅仅是自然的恩赐,这是新店几代人持续奋斗结的硕果。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流传着一个顺口溜:“新店大沙窝,旱天沙误车,种地不打粮,栽树难成活。”据新店林场退休职工赵厚坤回忆,每年一过二月二,风就逐渐加大,一刮就是两个多月,到处都是没膝深的野草,偶有几棵弯弯曲曲不成材的榆树,野山杏也长不过一米高。遇到大风天,风把土抽走就成了一条条沟壑。当时的人们形容为“前面是山,后面是水,东边有泡子,刮大风张不开嘴”。

风沙不治,民生难安。

1956年,省林业勘察设计院在杜尔伯特规划20万亩治沙造林工程。经省林业厅统筹谋划,1958年2月新建了国营机械化林场——新店林场,一年内移民24户,从伊春协调来拖拉机,开始在主干道路两侧沙坨子荒沙地等区域人工植树造林。

没有栽植技术,就一次次从实践里摸索;没有土壤分析,就一次次对比观察。林场最先尝试栽植红松,然而苗木栽植不久就死亡。总结失败经验,加上省林业部门指导,务林人把目光瞄准耐旱、耐寒、耐风沙的樟子松。他们和省林业部门人员一起在新店试种了几十棵樟子松树,像对待眼珠子那样守护着,第二年,试种的樟子松大部分都存活了下来。

“这片樟子松成活以后,增强了全场职工的信心,大家一鼓作气自主研发了幼林除草机,到林业部参加展览还获得了科技二等奖。后来又建成育苗工厂,大玻璃房,24小时自动旋转托盘,专门育樟子松小苗。我们当时的心情那是真高兴。”新店林场务林人吕永安说。

樟子松扎根新店林场,开创了平原风沙干旱地区栽植樟子松的成功先例。随着嫁接育苗成功和反复确定最佳栽种时间,樟子松造林成活率也从1964年的19%,上升到1967年的83%。如今,樟子松林的面积已经达到5.4万亩。

1978年,杜尔伯特被纳入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体系,新店林场冲锋在前。林场务林人通过与周边乡镇开展合作造林、不同树种混交种植、优化林网结构等举措,提高造林质量。松杨混交,松榆混交,浓荫蔽日,固沙防风。

1993年,位于大龙虎泡西岸、占地2.4万亩的松林公园建成。浩渺的松涛青翠欲滴,无垠的林海赏心悦目,这里俨然成了新店林场的天然氧吧。

随着森林越来越多、林木价值越来越高,造林也不再是简单地种树。从经济林木推广,到林药兼种特色种植;从纵马飞驰的护林小分队,到专业无人机飞防作业,再到森林防灭火设备储备库建设,新方向、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不断突破与进步,新店林场的发展也实现了由单一到多元、由条块到复合、由粗放到细致、由人工到智能的转变。

经过65年的不懈奋斗,如今,新店林场人工林面积将近15万亩。

“当初我们来的时候这里能看出几里地去,一棵树都没有。现在满眼是绿、遍地是宝。这辈子在林场真没有白干!”赵厚坤终于达成了当初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