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朝辉 本报记者 薛婧
哈电集团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广泛开拓海外工程承包及电力设备市场,十年来累计实现海外正式合同签约额1000余亿元人民币,开拓惠及世界的幸福路,用成果织就了互联互通的“金丝带”。
当地时间10月12日,迪拜哈斯彦电站项目施工现场传来捷报:电站4号机组性能试验圆满结束,合同项下所有考核试验全部完成,机组满足商业运行条件,吹响项目收官之战的号角。
迪拜哈斯彦电站项目是由哈电集团国际公司总承包的“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开创了中资公司以投融资和总承包模式进入中东电力市场的先河;该项目是中东首个清洁燃煤电站,投运后可为迪拜提供20%的电力能源。项目前三台机组分别于2020年11月19日、2021年9月5日、2023年3月2日陆续进入商业运行。
作为中国建设最早的发电设备研究制造基地,哈电集团在二十世纪80年代就承建了巴基斯坦古杜电站项目,第一个将国产大型发电机组出口到国外,成为国内首个“走出去”承建海外电厂的企业。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哈电集团大力支持共建国家的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一大批高质量标志性工程加速落地实施,连续多年入选“全球最大250家国际承包商”百强榜单,已成长为中国大型发电设备自营出口和电站工程总承包的骨干企业、世界重要的国际承包商之一。
哈电集团承建的一座座海外电站投产发电,不仅为当地民众点亮了美好生活,也在世界电力舞台点亮了“中国制造”。通过一项项“中国首创”“全球第一”,哈电人向世界讲述“一带一路”建设的中国故事,背后是一位位建设者夜以继日、挥汗如雨的奋斗足迹。
此刻,远在尼日利亚凯恩吉水电站工作的哈电集团电机公司的裴永斌思绪万千。这座于二十世纪70年代建成的水电站,正在哈电人的助力下焕发生机。“我的工作就是为旧设备穿上‘新衣服’,释放新活力。”作为哈电集团电机公司的一员老将,裴永斌荣获全国劳动模范、首届“中国质量工匠”等荣誉称号,年近60岁的他即将“功成身退”,他说:“新老接力,代代传承,哈电人共建‘一带一路’的脚步不会停歇。”
许多像裴永斌一样的中国建设者,带着“中国技术”“中国经验”走出国门。作为第一批“走出去”承建海外项目的中国企业,哈电集团累计生产发电设备5亿千瓦,产品装备了海内外800余座大中型电站;大型水电机组占国产装机总量的二分之一,煤电、核电主设备和重型燃气轮机皆占国产装机总量的三分之一,产品出口到亚洲、非洲、欧洲、美洲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十年来,哈电集团借船出海、投身丝路,承建参建的标志性示范工程不胜枚举,如土耳其泽塔斯三期电站项目、孟加拉巴库电站项目、印尼万丹电站项目、巴基斯坦贾姆肖罗电站项目等海外电站项目。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越南、尼日利亚、塞尔维亚、厄瓜多尔等国家的设备出口项目,都在“一带一路”上镌刻下“哈电印记”。
哈电集团不仅实现了基础设施的“硬联通”,更通过践行项目属地的社会责任实现与共建国家的“软联通”,将互惠合作、共建共享作为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区域合作的“必修课”,为当地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带动就业、加强环保等方面创造福祉。
在厄瓜多尔,美纳斯水电项目为当地创造了近2700个工作岗位;在土耳其地震期间,哈电人为中国蓝天救援队准备通勤巴士和必要物资;在墨西哥,为曼萨尼约项目所在地捐赠2092棵特有果树,并对发现的野生动物进行救助和迁移;在苏丹,为当地援建学校、幼儿园修建体育场,让孩子们能够尽情奔跑、乐享童年;在巴基斯坦,与当地民众共抗洪水,唱响新时代的中巴友谊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