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七大都市” 扛起省会担当

“现代农业之都”驶入快车道

□本报记者 史志强

14日,哈尔滨市委召开“牢记嘱托 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打造“现代农业之都”专场。全市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1140万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8%,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面积发展到1110万亩,稳居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首位……会上发布的这些数据,见证了哈尔滨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蝶变的进程中取得的一系列耀眼成绩。

农业绿色发展势头强劲

今年,哈市粮食播种面积达到3149.4万亩,比上年增加22.3万亩。尽管遭遇洪涝灾害,但由于播种面积增加、科技增产因素促进以及救灾措施得力,粮食生产形势总体依然向好,非受灾区域仍有望再夺丰收。

据哈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闫常平介绍,哈市聚焦做强种业产业,全力推动种业振兴,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市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1140万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8%。着力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面积发展到1110万亩,稳居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首位;积极开展农产品品牌培育行动,全市获得“黑土优品”农业品牌标识使用权的企业达到76家,品牌农产品191款,位居全省第一。其中,五常大米连续7年蝉联地标产品大米类全国第一。围绕提高“两头两尾”产业链层级,深入实施现代农业振兴计划,打造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集群。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02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5家,比上年增加3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629家,比上年增加42家。新增国家农业产业强镇2个,总数达到10个;新增全省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重点县1个,总数达到5个;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5.5%。

哈市加力推进农业农村各项重点领域改革,圆满完成国家级整村延包试点任务和省级宅基地改革试点任务,率先完成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组建股份经济合作社或经济合作社1928个。累计培育新型经营主体10万个以上。

科技赋能现代农业发展

哈市科技局一级调研员关少男说,当前,哈市科技局正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工作走深走实。

在种质资源创新方面,对接龙科种业、深圳基因组所等单位,推动成立“黑龙江省深哈玉米生物育种产业技术联盟”,促动先进育种技术及方法推广应用。依托省农科院开展“黑农”系列大豆品种扩种,现已成为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的当家品种。

建设“世界农业科技成果交易中心”,组织备案省级产业技术研究中心12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5家,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擦亮食品产业金字招牌

如何推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哈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韩冰做出回答。

韩冰介绍,目前,哈市食品产业年产值规模近千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的35%左右,全市以农产品深加工或食品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园区共13个。印发了《哈尔滨市食品产业振兴发展专项行动方案(2022-2026年)》,着力构筑“一个核心、五个龙头、九个特色基地”的发展目标,将哈尔滨新区打造成现代食品产业核心示范区,将哈尔滨经开区、高新区、利民开发区、双城经开区、宾西经开区打造成五个龙头带动园区,将九个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导的区、县(市)打造成特色食品产业基地。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哈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建军介绍,哈市将“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目前哈市已完成274个村庄编制工作,其中44个村庄规划获得批复。为72个乡镇配置驻镇责任规划师,实地指导村庄规划与建设。特别是今年尚志等地遭受特大洪灾的侵袭,哈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哈工大、市规划院的精干力量,开展灾后恢复重建村庄规划编制。

织密农产品商贸物流网

打造“现代农业之都”,特别是在促进现代农产品销售和流通方面,哈市取得了丰硕成果。

哈市商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明介绍,全市大型农产品集散中心有4家,果蔬日均销售量约4000吨,满足全市供应需要,同时约有25%还销往省内其他地区。哈市高起点建设农产品流通服务网络,今年东日农都市场新建一座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恒温仓储物流交易区,货品日均吞吐量可达1000吨。

鼓励流通企业提高冷链物流配送能力,今年新建冷库2座,库容增加7.2万立方米,改造升级零售冷链前置仓3个,农产品末端配送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积极谋划开通符拉迪沃斯托克至哈尔滨进口俄罗斯海产品冷链班列,8月份第一批11个标准集装箱冷柜约300吨俄罗斯冷冻水产品从符拉迪沃斯托克出发,经绥芬河入境,全程铁路运抵哈市。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多措并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哈市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董绍涛说,全市脱贫家庭儿童无失学辍学,落实“雨露计划”补助政策5052人次,发放758万元;脱贫人口参保率达到99%以上,改造农村危房9654户,建设农村饮水维护养护工程1233处。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目前,累计纳入监测对象1985户3946人,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5194项,全市未发生致贫返贫。聚焦产业就业,优结构、提质效。累计向产业项目投入中省市财政衔接补助资金14亿元,占总投入的58%,年均带动2.9万户增收;与人社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协调推进机制,通过有组织输出、乡村公益岗位安置、龙头企业和帮扶车间带动等措施,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在2.5万人以上。预计,今年脱贫人口人均收入同比增长15%左右。

①通河县新乡生态农业田园综合体3800亩高标准稻田收割现场。本报资料片

②五常市乔府大院现代农业产业园借助数字农业平台,通过电子装置,实时采集数据,监测水稻生长情况。本报记者 韩波摄

③五常市乔府大院农业集团大米现代化加工生产线。本报记者 刘项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