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党建引领乡村善治的有效策略

□张珏芙蓉

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党建引领城乡社会治理已成为农村社会治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尤其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能否在党建带领下实现乡村善治,既反映出乡村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成效,影响乡村地区社会治理的整体进步,又对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乡村振兴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

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党组织要发挥其作为乡村治理引领者的重要作用,将乡村治理的蓝图规划、实践进程、成果巩固等全面置于党建过程,在凸显党建引领地位、增强党建引领功能、深化党建引领效应的基础上,实现乡村善治,推动乡村振兴。因此,乡村基层党组织应以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为根基,积极探索“党建+”治理模式,发挥党员干部的引领示范作用,通过打造乡村治理新格局、带动乡村多元主体参与等途径,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凝聚乡村发展合力,以党建引领下的乡村善治助推乡村振兴。

凸显党建引领地位

筑牢乡村善治根基

基层党组织是在乡村善治过程中发挥引领作用的基本要素,是乡村善治的主要推进者和实践协调者。发挥基层党组织重要作用,助推乡村善治高质量实践,应在乡村治理各环节、乡村治理各角度凸显党建引领地位,以基层党建工作不断加强筑牢乡村善治根基。

优化基层组织。乡村振兴政策在乡村的落实,依靠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和实践,在此背景下落实乡村善治,也需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以基层党建工作不断加强,优化党组织办事流程,凝聚党组织力量,促进党员干部在乡村治理中发挥作用。例如,贵州各地持续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建在合作社上,全力夯实基层堡垒,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其中当地的三都水族自治县探索推行驻村干部和村(社区)“两委”干部向群众述职机制,全面促进在村工作干部高效履职。

加强数字党建。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基层党建提供了创新机遇,乡村基层党组织可以党建的数字化变革引领乡村治理提质增效,通过丰富党建活动、打造党建品牌、精准治理、智能服务等,在强化党建工作质量的同时,保障乡村社会治理的高水平实践。

探索“党建+”治理模式

打造乡村善治新格局

党建引领下的乡村善治实践,既需要将乡村社会治理与党建工作有机融合,同时又离不开党员干部队伍的优化与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乡村可深入探索“党建+”治理模式,以“党建+网格管理”“党建+阵地建设”“党建+帮扶合作”等形式,打造乡村善治新格局。

网格化管理是拉近群众距离、完善治理服务的有效手段,在党组织引领下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乡村民生服务体系是支撑乡村善治的必然需求。乡村地区可在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帮扶合作、产业发展等层面融入党建元素,在发挥村级党组织政治引领作用的基础上带动乡村善治。

河北省临漳县邺城镇便深耕“党建+网格管理”模式,推行1位村书记、2位村干部、N位志愿者的“1+2+N”网格化管理模式,打造“党建领方向、网格全覆盖、工作闭环办、服务零距离”的治理新格局。在此模式下,当地实现了全镇1164名党员干部全部参与网格管理的目标,并在“党建+网格管理”实践中,组织开展了600多次志愿服务活动,解决了群众反映的83个问题,真正解决了基层治理难题,不断推进党建引领下乡村善治。

党员干部带动群众参与

激活乡村善治主体力量

乡村在党组织引领下探索乡村善治新模式、实现乡村振兴新目标,充分发挥党员干部模范作用,通过党员干部的积极实践凝聚群众力量,以党员干部为纽带激活乡村善治群众主体力量,从而在党建引领下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党建引领解民忧,党员干部真正为群众办实事。基层党组织应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在乡村治理中深化以人为本,深入群众生活,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现实问题,从细小处着手,做好群众矛盾的协调者、乡村平安的守护者、群众生活的服务者,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奠定带动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现实基础。

党建引领聚民力,党员干部带动群众共同参与。基层党组织应鼓励党员干部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在党建工作中依据党员干部参与乡村治理的工作表现、工作实效开展评奖评优,激发党员干部乡村治理积极性,同时构建便利群众参与的乡村治理工作机制,优化乡村治理工作队伍建设,真正将群众纳入社会治理工作队伍,结合党员干部的引领、党建工作的带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乡村善治新局面。

(作者系中共青岛市委党校法学教研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