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调查研究成果解决实际问题

巩茹敏 齐佳珍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指出:“大兴调查研究,提高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科学谋划工作、解决实际问题、抓好工作落实能力。”当前,第二批主题教育正在进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实的要求贯穿主题教育全过程,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实实在在抓好理论学习和调查研究,实实在在检视整改突出问题,实实在在办好惠民利民实事,用实干推动发展、取信于民。”应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扎扎实实、踏踏实实、求真务实,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中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主张

人民至上的马克思主义人民史观,体现了唯物史观最根本的价值判断。一方面,调查研究的落脚点就是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只有牢记初心使命,践行党的根本宗旨,深入群众、贴近群众、服务群众,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人民史观要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对内对外开放合作水平等调查研究的实践中站稳人民立场,紧扣群众路线。另一方面,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在调查研究中给予尊重回应。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民群众对更满意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等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党员、干部勤于开展调查研究,在破解难题中赢得人民的信赖与支持。

开展调查研究有助于党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提升执政本领。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指出:“当前,推动东北全面振兴面临新的重大机遇。”这就迫切要求党员、干部通过调查研究,抓住东北全面振兴的机遇,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

契合守正创新的理论品格

一方面,调查研究彰显了内因层面独立自主的实践活动,突显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调查研究这一实践活动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历史中,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复兴的宏伟历程中,党始终把调查研究放在重要地位。

守正创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强调的发展变化的观点。一方面,调查研究需要立足国情,实事求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我们要胸怀“国之大者”,牢牢把握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重要使命,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在调查研究中体现守正创新的“守正”。另一方面,调查研究需要在社会变革中革故鼎新,与时俱进。当代中国伟大社会变革的实践永无止境,这就要求调查研究必须以推陈出新的勇气洞察事物的发展态势,找到谋划长远的突破方向,体现守正创新的“创新”。

把握问题导向的基本方法

问题导向的马克思主义矛盾观是开展调查研究的目标指向。一方面,调查研究的前提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指出:“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对于龙江而言,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是一项宏大体系,既不能不重视这一体系的整体性,又不能没有重点的眉毛胡子一把抓。另一方面,调查研究要勇于触及矛盾、长于解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也就是说,龙江振兴向纵深推进过程中涵盖了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现实中从未碰到的问题、全面深化改革中积攒的深层次问题等。基于此,调查研究必须敢于正视、发现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要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要坚持人民至上、为人民服务,为民办实事、解难题,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第二批主题教育中组织党员、干部把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同强化宗旨意识、呼应群众需求、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实打实地研究提出思路办法和政策举措。

马克思主义联系观是开展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一方面,调查研究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联系观看待把握问题。马克思主义联系观强调事物和事物之间、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普遍联系、互为制约。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注重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开放大学,本文系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哈尔滨工业大学)、工信部党的政治建设研究中心重点项目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