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纸上的中国2》/青岛出版社/李北山/2023年
□李平
我和李北山教授相识近二十年,在长期的交往中逐渐对他有了深入了解,欣赏他的博学多才,更佩服其非凡的创造力。他是一位出色的出版人和作家,五年前到大学任教,又成为一位研究型学者。他一面教书育人一面潜心写作,在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致力于中国文化传播,似乎在独辟一条中国文化传播的路径,五年来李北山佳作迭出,陆续出版了《宣纸上的中国》《手艺的终结》《小天下·中华文明(艺术卷)》等人文类著作;和清华大学刘晓峰教授联合主编了《中国风俗图志》(11卷);在文学创作方面,他的《神秘美术馆》系列和《博物馆下午四点半》系列,颇受青少年读者的追捧。他的作品,无论是学术类的还是文学类的,都围绕着中国艺术和传统文化展开。可以说,他是将整个身心融入文学与艺术的世界里,专注而投入,乐此不疲。
尽管如此,当我拿到他新近出版的《宣纸上的中国2》时,还是感到惊讶——惊讶于他的创造,他把学术性的成果神奇地转化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故事。他在第一部《宣纸上的中国1》的基础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把该系列写成了一部面向大众的传统文化普及丛书。通过这部书,他带我们去到“艺术的历史现场”。在《宣纸上的中国》系列作品中,他运用了一种独特的叙事方式,将艺术还原到文化和历史的原初情境之中。这就使得他的叙述很像小说,但又不乏深刻思辨和独到的见解。行文既有学术的严谨,又有文学的优美;既有文化的沉思,又有故事的趣味性。北山教授在大学里一直讲授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史等课程,同时又从事文学创作,这让他在传道授业过程中,对文化艺术有着深度的理解和感悟,又能够以此作为自己独有的创作素材。
在我看来,“宣纸上的中国”其实是指代“艺术的中国”,是对于颇具经典意味的书法和绘画作品的研究。北山教授从艺术的角度诠释这些经典作品中所蕴含着的中国哲学思想以及中国人的观念和智慧。从某种角度讲,艺术作为一种纯粹精神性的文化行为,是理解文化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而北山教授恰如其分又别出心裁地从艺术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新的传播。
在《宣纸上的中国2》的那些篇章中,北山从两个维度上剖析中国文化:从艺术共性的维度剖析中国文化中的形象特质;从艺术个性的维度透视中国文化的心灵之美。在他看来,艺术是文化的表现,表现的既是一种文明的共性,同时又是生命观念的表达——艺术向我们展现了中国人的精神秘境。他认为中国的艺术是文化的映照,亦参与到文化的创造之中,进而成为文化表达的重要手段之一。
从更深层次角度讲,他试图通过《宣纸上的中国》系列探讨“艺术为什么”的话题。在今天,我们为什么需要艺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艺术?诸如此类的问题是伴随整个艺术史而来的,同时也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而引人深思。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都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它们又都在创造美。我相信,如果艺术是与人类共生的,那么对艺术的热爱便是人类的一种与生俱来的潜能,人人都应该具备这种潜能。
北山教授不仅通过《宣纸上的中国》系列传播中国的艺术和文化,而且通过这部书来探讨学问之道。今天我们所提倡的“中国话语”,是建立在对中国文化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北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得益于他广博的知识和对本土文化的思索。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常常泡在我的工作室,我们一起聊艺术、谈中国绘画。后来他到欧洲做过两次长途旅行,是艺术家和文学家的故居之旅。但他的视线最终还是回到中国——这种思索激发了他对中国艺术无限的热爱和巨大的热情。《宣纸上的中国》系列开始于报纸的专栏,而最终由故事转向观念,于是这部书就诞生了——它着眼于艺术史,在重述经典的同时,展现中国艺术的文化精髓。
在今天,我们倡导“艺术+”,其实是倡导一种人文情怀,倡导一种日常生活的艺术和审美,这种审美活动会让我们学会如何抚慰身心、安顿灵魂。从这个意义上说,《宣纸上的中国》系列是值得一读的好书。诚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说:“艺术是将空间意义上的世界浓缩于方寸之间,直到消隐于人心。当在这段没有终点的神奇旅程中寻找答案的时候,我发现或许这段旅程本身就是答案。艺术能够让我们走过漫长的时间的旅程,抵达我们的内心,我们遇见自己,重构世界,获得精神的升华,终将实现一种自我的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