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群众小事” 落实“民生大事”

我省民政部门全力开展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工作

□本报记者 杨桂华

今年以来,我省民政部门持续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坚持教育实践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不断深化能力作风建设,突出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民政牵挂·‘救’在身边”龙江社会救助党建品牌,有力保障了全省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兜住兜准兜好基本民生底线。

今年11月,在民政部、财政部联合开展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工作年度绩效评价中,我省被评为优秀,位列中部十省份第一名,为我省历史最好成绩。

一年来,我省不断强化基本生活救助提质增效,创新推出“单人保”、低保渐退、就业成本扣减、刚性支出扣减、分类施保等政策措施,让更多困难群众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在齐齐哈尔市龙沙区南航街道南郊社区,工作人员通过信息核查了解到,辖区居民任先生是二级残疾,本人无收入,由父母照顾他的日常生活。考虑任先生可能符合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保障标准,工作人员随即帮助其准备相关申报材料。经过审议和核查申报材料以及家庭经济状况后,南航街道当月就将其纳入低保。齐齐哈尔市民政局多措并举强化低保提质增效,城乡低保和特困供养保障水平实现“十八连增”。

“12345”热线、社会救助热线,成为绥化市困难群众的“主心骨”。绥化市在全省率先开通“12345”热线民政社会救助专席,各地公布并畅通183个社会救助热线,及时回应群众诉求。绥化市民政局还针对拟退出对象,核实其是否符合低保边缘、支出型困难家庭条件,根据实际纳入相应救助监测范围,杜绝了“一刀切”现象。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为高效回应群众急难愁盼,我省在全国率先实施了临时救助“全省通办”,先试先行低收入人口审核确认办法,创新推出“政策供给清单”“政策享有幸福清单”,切实做到弱有所扶、难有所帮、困有所助、应助尽助。

前不久,富裕县低保服务中心在动态复核时发现,低保户李女士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需要长期服药治疗,刚性支出费用过大。通过与村里核实情况后,工作人员重新测算家庭收入,及时为其调高了低保金发放额。

鹤岗市将社会救助工作纳入考核各区党委和政府的指标体系。市、区两级财政统筹落实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运用财政一体化系统和惠民资金“一卡通”系统提升资金监管效能,确保新增困难群众各类生活补助资金按时足额发放到位,全面提升社会救助兜底保障能力。

在兰西县,居民登录黑龙江省政务服务网绥化子平台,即可提出申请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和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救助4项救助。兰西县推行了临时救助全省通办,社会救助全程网办、掌上办、指尖办,实现了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不见面”申请。

今年7月,省民政厅与17个部门制定《黑龙江省社会救助信息共享和数据利用管理办法》,推进数据贯通、业务协同,健全低收入人口主动发现、动态监测和救助帮扶机制。

伊春市强化主动排查精准发现,健全低收入人口监测预警机制。整合市级、县(区)级、乡镇(街道)、村(居)委会、网格五级社会救助工作力量,全面了解困难群众生活状况,针对不同困难家庭设计个性化帮扶方案,满足困难群众住房救助、就业推荐、社会支持等多种需求,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通过主动排查走访和数据比对,已将符合条件2446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175人纳入特困人员供养范围。

前不久,大箐山县民政局工作人员通过主动排查、入户走访发现,朗乡林业局二道沟林场逄某父母双亡,无人照顾,行为举止异常。县民政局立即联系县残疾人联合会和朗乡派出所,帮助找到逄某监护人,入户为逄某办理身份证,并为其鉴定残疾类别和残疾等级。

鹤岗市强化主动发现,送政策上门,为低保边缘家庭中的特殊群体办理低保多设“路标”。发挥“三站合一”平台作用,进行网格化排查,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村不漏户、户不漏人,确保线上线下核查数据精准一致,共入户核查困难预警信息300余条。

“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是龙江社会救助的目标。省民政厅社会救助处处长周广也表示,将着力把党和政府对困难群众的关心关爱、时时牵挂,转化为就在身边可知可及、高效便捷的社会救助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