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种源技术攻关突破“卡”点

王晨 刘畅

种优则粮丰,粮安则民安。种业是农业的“芯片”,也是粮食安全的基础,抓住了种子,就抓住了粮食安全的关键。我省作为祖国“大粮仓”,也是农业制种大省、用种大省,要实施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推动种业创新驱动取得新突破,用中国种来保障中国粮,坚决端牢端稳“中国饭碗”。

破卡点:加强种业科技创新

突出抓好种业科技创新,强优势、补短板、破卡点,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摆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突出位置,集中资源、集中力量、集中攻关、集中突破。

一是实施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着力破除瓶颈卡点,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成果。水稻、玉米方面,要加快优质专用品种选育,保持竞争力;大豆方面,要加快高产、高油、高蛋白质品种选育;生猪、奶牛等品种关键性能要努力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二是加快推动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实施。开展主要粮食作物、特色作物和畜禽水产育种重点攻关项目,加快培育高产高效、绿色优质、节水节粮、宜机宜饲、专用特用新品种。

三是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强化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海南南繁基地建设,推动国家级大豆种子繁育基地建设,支持现代种业企业发展。

四是强化育种遗传基础、分子育种技术等前沿性、公益性研究。支持生物育种平台、品种综合试验站和“育繁推一体化”种业创新基地建设。推动生物育种技术应用,建立规模化、智能化品种测试体系,坚持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

聚合力:推动产学研联合攻关

制定一批重要特色良种科研联合攻关方案,强化优势资源和力量整合,构建上中下游紧密衔接、产学研联合攻关、政企校协调发展的特色种业创新体系。

一是建立健全生物育种研发投入机制。积极引导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深度融合,形成科技支撑合力,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让更多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参与其中,把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

二是构建种业科技创新全产业链参与机制。坚持整合涉及农业技术领域各个环节的高校、科研院所、校企优势科技资源,鼓励研究面向产业需求的应用型课题,支持成果转化在绩效考核、职称评定中的认证作用,支持引导企业关键核心种业技术攻关,探索建立种业科技协同创新联盟。

三是政企校联合培育一批优势种业企业。支持骨干企业兼并重组,加速培育诸如北大荒垦丰种业、黑龙江省农科种业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大型种业集团,打造龙江种业航母和旗舰企业。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充分合作,围绕产业上下游延展产业链、价值链,实现一二三产业有机衔接、融合发展。

优环境:留住用好种业人才

人才是种业创新的基础和关键。推动种业创新驱动取得新突破,要不断优化种业创新发展环境,确保既能“留得住人”,又能“引得进人”。

一是推动种业人才双向流动。推动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种业人才双向流动机制,通过外出培训、跟班学习、顶岗锻炼、调整交流、挂职锻炼、提拔使用、建立专家工作站、种业人员下沉、驻村工作队选派等方式,从政策、资金、职务职级、福利等方面做好保障,解决种业人才的后顾之忧,确保基层种源人才源源不断。

二是加强种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建立种业人才资源库,鼓励校企联合培养种业领域紧缺人才。充分发挥领军人才的帮带引领作用,支持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创业团队的引进,鼓励科研人员下基层,促进各类种业人才自由流动。对领军人才和有突出贡献的高层次人才给予相应的薪酬和荣誉。

三是完善制度保障体系,留住种业人才。努力解决种业科研人员安家置业工作,加大科研启动资金投入总量,使应用型课题向新晋人才倾斜。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原则,适当放宽职称评定标准。

摸家底:开展抢救性收集保存

摸清我省种质资源家底,明晰演变趋势,发布种质资源状况报告,针对珍稀、濒危、特有资源等开展抢救性收集和保存,实现应收尽收、应保尽保。

一是推进全省农作物、畜禽、水产等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摸清资源种类、群体数量、区域分布、保护利用等情况,建立资源数据库和发布资源名录。

二是强化种质资源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建立我省农作物、畜禽、水产等新品种保护专项基金,制定优势种质资源保护奖励政策,鼓励育种者申请新品种权保护。

三是在品种合法性“放管服”上深化改革。加强品种测试和推广评价体系建设,加快品种更新换代。强化种业市场监管力度,在有条件的县(市)进行种子质量检测设施建设,切实维护健康有序的种业市场环境,促进我省种业健康发展。

四是扩大种质资源库规模。支持扩大黑龙江省寒地作物种质资源库规模,加强蔬菜、中药材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建设微生物、蚕桑、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和寒地果树种质资源圃。建设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和信息化平台,完善国家级保种场及其后备场建设,提升农业种质资源保存和利用能力。

五是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力度。改扩建我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争创国家级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区域中心,设立省级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分中心,做好濒危灭绝品种资源的抢救性保护。

(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