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

挖掘人才资源 推动乡村振兴

相征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黑龙江时强调:“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率先实现农业物质装备现代化、科技现代化、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信息化、资源利用可持续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重点在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

农村四类人才资源待发掘

人才既是活力源泉,也是创新引擎。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基础。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关键举措,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扎根在乡村的人才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具体来说乡村中有四类人才。

第一类人才,农村经济带头人、种粮大户、致富能手。这一类人才是“乡村人才”,他们掌握最为实用的农业技术,能发挥带动作用。他们比较了解市场行情,所种植农作物符合市场需求。他们在农村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和经济实力。这一类人才存在的问题是没有被有组织、成规模地使用,种植技术科技含量不高,发展后劲不足。

第二类人才,选调生、驻村第一书记、挂职干部等。这类人才具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对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责任心很强。尤其一些年轻大学生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对于当地情况相对熟悉。这一类人才的使用关键在于让有能力、有格局、有事业心的年轻人从幕后走向前台,给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

第三类人才,县乡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分布在县域内的畜牧站、经管站、水利站、机械化技术站等单位。这类人才比较了解乡村情况,实战能力强,具有较深的乡土情怀,但缺乏较新的专业知识。他们可以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成为专业化人才。挖掘利用好这类人才可以节省人才引进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第四类人才,县、乡政府发挥我省科教优势,主动对接的科研院所和高校专业人才团队、科技特派员以及优秀企业家等。

激发人才活力和潜力

人才建设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尊重人才、善待人才。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着力营造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让人才在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

对农村经济带头人、种粮大户、致富能手等第一类人才,要转变传统观念,重新审视和定义乡村人才,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用好本地乡村人才。应加大对他们的职业培训,通过农业专家授课、组织外出实地考察、与发达省份经济带头人对接等方式,使他们提升观念、开阔视野。应建立“乡村人才”人才库,跟踪培养,分类指导。要给予他们政策上的倾斜。对于优秀的乡村人才,政府要积极引导,在资金、政策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对选调生、驻村第一书记、挂职干部等第二类人才,应给予他们正确的工作评判,让“有为有位”蔚然成风。可以通过感情留人的方式,定期邀请他们返回原工作地参观、为当地建设出谋划策等方式用好这批人才。

对县乡专业技术人员等第三类人才,应打通职称评定壁垒,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性。将服务乡村、百姓的实际成效标准纳入职称评定中,让真抓实干的专业技术人员脱颖而出。应选拔优秀人才外送培训,鼓励他们参加国家、省、市各类技能大赛,制定相应奖励标准,努力将这一类人才培养成为行业内实用型专家。

对科研院所和高校专业人才团队、科技特派员以及优秀企业家等第四类人才,县乡一级政府要与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对接县域内农业产业升级、企业技术改造、县域内自主科技创新等需求。每年邀请专家团队在固定时间到县域内实地走访,解决实际问题或将问题作为科研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将专家团队的科教优势转化为农业发展优势。科技特派员大多是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乡镇、村要协助科技特派员完成工作任务,用好科技特派员的知识优势、技术特长。县乡政府要与优秀企业家构建良好的亲清政商关系,在谋划产业发展时要与优秀企业家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请他们出谋划策。

( 作者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作者曾为哈尔滨理工大学驻巴彦县新立村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