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薛婧
看看图纸,再拿起一个新的零部件,一名工程师和两名装配师傅默契配合,时而变换姿势和角度,齐心协力总装一款新研发产品。这是近日记者在哈尔滨艾拓普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哈尔滨艾拓普)总装车间里看到的一幕。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该公司生产、研发两手抓,目前在研项目十余个,2023年预计产值突破1亿元,而这一成绩距企业开始批量化生产仅3年时间。
车间里,数十根长约1米、装有线路的“钢管”有序摆放,这是该公司自主研发的井下智能注采装备。该产品外壁采用高强合金钢,里面集成有供电、通信、控制、电机、传感器等诸多功能模块,堪称井下智能注水“神器”,实现了“机器代人”,已覆盖我国各大主力油田,全国市场占有率已达30%。
“一个成品需要百余种部件,机械件为外委加工和自己加工相结合,最后进行总装。”哈尔滨艾拓普副总经理丁海滨说,公司成立于2017年,核心研发团队汇聚了来自哈工大的10余位领域专家,拥有全职工程师50余人,研发人员占比达60%。
2018年,核心团队参与研发的“油田细分注采井下智能调控关键技术”获得省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这个项目突破了微型大动力输出、长效高压密封、地面/井下长距离通信、多参数智能调控等核心技术。目前,公司已获得授权专利19项、软件著作权10件,并陆续获评我省制造业“隐形冠军”,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省、市两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丁海滨介绍,我国油水井约40万口,每口井一般2~6层,地下压力时刻变化,如果能对每一层的流量实时调节,就可以实现最佳开采效果。但施工现场条件普遍恶劣,油田每3~6个月才能派出3名专业操作工,到井口对注水层进行调节,因此难以实现精准注水。而哈尔滨艾拓普研发的分层智能注水装备,恰好解决了这一行业痛点。该装备融合了传感检测、智能控制、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相当于在地下给每个开采层装了一个“机器人”,可以监测并调节每个层的流量,确保各油层“精准注水”,使石油最大程度采出。
“有了这个‘神器’,仅需一名工作人员坐在办公室里,就可以同时精准调控数百口井,实现石油开采中关键环节的‘机器代人’,助力油田稳产增产。”丁海滨说,公司成立最初几年以产品研发为主,随着成果产业化的不断深入,2020年起,逐步进入大规模批量化生产,企业由此步入发展快车道。2021年实现产值3000余万元,2022年产值6000余万元,预计2023年产值1.2亿元,实现连年翻番增长。
“2022年下半年,为了满足产能扩建需求,我们又新增生产场地1300平方米,产能也增加了一倍,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了硬件支撑。”丁海滨说,企业在不断提高产能的同时,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核心动力,不仅在主打产品上根据市场需求持续上新项目,而且在零部件上也加大研发力度,解决“卡脖子”难题。
“公司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省、市、区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丁海滨说,省、市、区各级领导都非常关注、重视企业发展,定期到企业走访,及时了解企业发展遇到的困难,并协调相关部门及资源给予企业帮助。当得知企业流动资金短缺时,省财政厅、哈尔滨新区及时为企业对接中国银行给予流动资金贷款,有力缓解了企业流动资金压力,切实帮助企业解决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我们于2020年获得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450万元资金支持,今年已经以优秀成绩顺利结题。”丁海滨表示,哈尔滨新区积极支持企业发展,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上门为企业解读各项政策、了解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并帮助企业申报项目,给予配套补助、缓缴增值税等政策支持。同时,省工业技术研究院还为企业提供“一对一”服务,如投融资对接、政策解读、财税指导等。
“这些部门的支持和帮助让企业能安心研发和生产,也让我们对企业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态势充满信心。”丁海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