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范新农人 种粮当主力

滴灌玉米。 孟宁宁摄

□陈曦 李淑霞 本报记者 刘畅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北大荒集团深入实施人才强农和人才强企战略,通过规划引领、产业引才、机制育才、环境留才,一大批有知识、有能力、有追求的“新农人”破“土”而出、茁壮成长,在北大荒的发展中大显身手,逐渐成为“三大一航母”建设工程的重要人才力量。

产业引才 构筑人才集聚高地

冬日,走进胜利农场智慧农业先行示范区,虽然已被白雪覆盖,但仍能看出来这里黑土肥沃、垄行标直,翻地、起垄等明年生产准备作业早已完成。2009年农场重点引进的专业人才、农业发展部总经理袁忠兴笑着介绍:“今年,这块土地全程采用无人化机械作业,种植的玉米取得了大丰收,亩产达1830斤,亩增产近300斤。”

袁忠兴2009年6月毕业于八一农垦大学农机专业,研究生毕业后作为引进人才来到胜利农场,从管理区主任助理做起,至今已在农业战线奋战了15个年头。胜利农场加快打造智慧农业先行示范区,作为农业领域的带头人,袁忠兴率领技术人员不断破解技术难题,探索发展无人化作业。

为做好人才引进这篇“大文章”,北大荒集团围绕数字农业、科技创新、市场营销等重点领域,通过“黑龙江人才周”、校企合作“订单式”引进等渠道,一批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快速加入到北大荒的行列中。

在八五九农场,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付金旭正在第六管理区格田改造地块查看改造质量和标准。今年春季,农场参加黑龙江省2023届高校毕业生春季校园招聘系列活动,引进了农业管理人员、营销主播等7个岗位30余人,付金旭就是其中一员。经过培训后分到农场农业发展部工作的付金旭,参与了科技园区宽窄行插秧试验,秋收一测产,亩增产46斤,同比提高3.3%。

机制育才 建强成长“孵化器”

“水稻从选种、播种、插秧、管理、成熟到收割,如何分段分层、合理配方、施肥施药都要精准把握,以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近日,在肇源农场职工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举办的培训课上,林东旭认真做着笔记。植保无人机、北斗导航……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各式各样的新农具成为农业生产的“新式武器”。操作这些新农具的林东旭正是垦三代“新农人”。2014年,他毕业后回到家乡开始创业,依靠科技知识逐梦农场,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新活力。

在农场的引导扶持下,林东旭成立了工作室,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如今,他的工作室拥有30架无人机,从最初载药量5升、单次起飞作业面积5亩到现在的载药量50升、作业面积30亩,累计用无人机作业120万亩。农业生产现代化进一步带动了种植户增收,今年,林东旭家种植的240亩水稻每亩增收300余元,还带动种植户创收40余万元。

北大荒集团统筹推进经营管理人才、专业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围绕农业新技术应用、新模式运营等重点方向,积极培育北大荒战略人才力量,陆续涌现出一批理念新、思想新、敢闯新路的“新农人”。

创新成才 “新农人”破“土”而出

现在的垦区种植户早已不再是只顾耕耘自己一亩三分地的“小农”,而是畅谈现代化大农业、熟知“北安模式”、崇尚农业科技创新的“新农人”。

12月,室外寒风凛冽,但引龙河农场第四管理区规模家庭农场场长姚庆红的家里却是热火朝天,坐满了家庭农场成员。种了30多年地的姚庆红,是种地的“老把式”。自“北安模式”落地以来,她敏锐发现了农业发展的前景,并带领大家组建了规模家庭农场,成为了“北安模式”的推广者、参与者和实践者。“我们家庭农场的产量跟去年相比,大豆亩产达到了446斤,提升了10%,这说明咱们的管理是可行的,我有信心明年亩产还会再提高。”姚庆红铿锵有力的话语赢得了所有家庭成员的热烈掌声。

今年插秧期间,江川农场第三管理区90后“新农人”燕鸿飞和他的父亲燕振山驾驶着北斗导航插秧机在水稻田里往来穿梭。父子俩一个是种田“老把式”,一个是好学“新农人”,共同耕耘着绿色和希望。2020年,在与父亲电话长谈后,28岁的燕鸿飞选择了回乡变身“新农人”。至此父子俩的种植过程充满了“新”意:无人植保机天上飞、智能旋耕机地里跑、插秧机开足马力,满满的科技范儿。今年,他们种植的586.8亩水稻喜获丰收,亩产达698公斤,刷新江川农场水稻亩产最高纪录,实现亩收益千余元。

在新起点上,北大荒也将以真招实策“筑巢引凤”,培养用好自己的“新农人”,为持续提升粮食产能、切实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注入源源不竭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