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 成果转化“多点开花”

□马晓雪 刘培香 本报记者 赵一诺

“传统窗帘用于遮光,而我们这款窗帘是为了更好地采光。非常希望通过科技成果创新,把我们的智力资源、科技资源释放出来,服务到龙江和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去。”哈尔滨工业大学仪器学院刘俭教授科研团队研制的自然采光窗帘在第六届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博览会(龙江展区)上受到极大关注。

在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支持下,在学校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激励下,团队将自然采光窗帘的创新想法转化为产品、产线,仅用了不到3年时间,而这只是哈工大推动高技术成果落地转化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哈工大培育上市公司4家均在我省,省内孵化和建立高科技公司115家,培育了一批以博实股份、工大卫星等为代表的明星企业。大学生双创园累计孵化以哈尔滨玄智科技有限公司、思灵机器人科技(哈尔滨)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创业企业312家、融资累计4.9亿元。一批高科技成果在龙江大地“扎根、开花、结果”,一个个高新技术企业彰显着龙江科技“硬”实力。

推进航天高技术成果可落地能民用

12月2日,哈尔滨工大卫星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工大卫星)成立3周年。作为哈工大培育孵化的商业航天公司,该公司已具备通、导、遥卫星整星设计、批量化制造及在轨交付能力,成功将“微厘空间”低轨卫星导航增强系统S4试验卫星和“龙江三号”通信试验卫星送上太空。

眼下,工大卫星百人研发团队正为百余颗商业卫星研制任务忙碌着。董事长陈健介绍:“未来公司将加快实现巨型星座卫星制造产能,牵引带动卫星制造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哈工大充分发挥航天第一校“尖兵”作用,以高技术成果高质量转化为龙江振兴发展注入持久创新动能。学校牵头的东北唯一一家航天高端装备未来产业科技园获批全国首批十家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之一,东北地区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各系统已全部投入试运行和开放共享,服务了200多个用户单位,科学和社会效益显著。

两年校企共建25家产业技术研究院

“膜技术在方方面面都有应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能耗低。希望通过和企业合作成立膜产业技术研究院,来推动龙江经济发展。”哈工大化工与化学学院教授、膜产业技术研究院首席科学家邵路说。11月16日,哈工大与龙江环保集团共建的膜产业技术研究院揭牌,将聚焦节能环保、生物制药等行业领域,有组织推进学校人才、科研优势与龙江“五大优势”深度融合。

自2022年以来,学校聚焦龙江主导产业技术需求,主动对接省内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了25家产业技术研究院,进一步提升科技服务龙江实效。

全面深化与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等7个地市战略合作,与哈电集团、国家电网公司、中国一重、龙煤矿业、建龙集团、北大荒集团等省内重点企业共建研发平台、联合申请重大项目和国家级平台。今年8月,与哈电集团共同发起成立黑龙江碳中和技术创新联盟,并成立碳中和研究院,构建碳中和能源技术发展产学研用全链条创新体系,带动上下游产业整体发展。

通过在各地市布局建设18个“头雁”团队工作站,学校组织科研力量“沉浸式”进入企业挖掘“真问题”,优先支持企业与学校共同承担科技项目。2020年至今,学校与省内386家民口企业开展横向科研项目755项,省市纵向科研计划立项539项,近两年先后有17个团队中榜龙江“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助力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振兴发展的“最大增量”。

鼓励成果优先在龙江转化

为了全面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统筹和布局,哈工大成立了以校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专班,制定实施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等系列支持配套文件,形成了“学科团队+技术转移中心+产业化区域平台”的成果转化创新模式,挖掘梳理形成哈工大特色重点项目库、重点专利库、企业需求库、金融对接库。

哈工大鼓励赋权科技成果优先在黑龙江省实施转化,科技成果完成人(团队)转化收益可提高一定比例予以奖励。积极落实《新时代龙江人才振兴60条》,在教师评聘、考核、奖励等方面全维度完善激励制度体系,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教师干事创业尤其是推动成果转化的热情。哈工大化工学院教授徐海平表示:“龙江人才振兴60条,让我真切感受到了龙江对人才的渴求,对人才发展成长的持续助力,也更加坚定了我扎根龙江、振兴龙江的信心。”

哈工大党委书记熊四皓表示,学校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黑龙江省期间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为引领,在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高质量建设先进技术研究院为契机,推动更多高科技成果在龙江就地转化,打造更多行业产业领军企业,为助力龙江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