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治力量守护龙江大美湿地

丹顶鹤在扎龙湿地悠闲捕食。本报资料片

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组织的湿地保护法集中采访团赴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3市,沿着全国人大常委会湿地保护法执法检查组走过的路线,追根溯源,深入了解我省湿地保护法实施情况。

落实保护优先 加大生态修复

黑龙江是湿地大省,湿地面积514.3万公顷,居全国第三位。省人大常委会将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实施情况列入2023年监督计划并开展执法检查,在法治轨道上推动湿地保护、修复和利用,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要求全面落地见效。

“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芦苇沼泽为主的内陆湿地水域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数量最多的野生丹顶鹤繁殖地。保护区内的芦苇为鹤类和其他鸟类提供巢材及隐蔽场所,是它们生存的天然屏障。”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郭玉航边指着图板边介绍,曾经有一段时间保护区核心区水域面积从700平方公里退缩到300平方公里,导致芦苇面积出现萎缩现象。

“为缓解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资源短缺现状, 2009年,省政府牵头每年拿出400万元专项资金,其中省政府200万元,齐齐哈尔、大庆各100万元,实施湿地长效补水机制,至今已累积补水30.7亿立方米,保证了扎龙湿地水量充盈。”省人大常委会开展湿地保护“一法一例”执法检查组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湿地面积稳定在17万公顷,扎龙湿地生态系统呈现出正向演替变化的过程。省气象局的卫星监测显示,2020年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芦苇量几乎增加了一倍。有了芦苇保障,丹顶鹤在这里栖息繁衍。

坚持合理利用 让生态优势成为发展优势

“每年大庆市龙凤湿地,碧草郁郁葱葱,鸟类凌空翔集,游人往来如梭,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图景。”大庆市龙凤湿地自然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坚持对湿地合理利用,既算生态账,也算经济账。

大庆是石油之城,也是“百湖之城”。而龙凤湿地是我国最大的城中湿地,距离大庆市中心仅8公里。这里是东方白鹳、丹顶鹤、白鹤等多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的栖息繁殖地,吸引了不少摄影爱好者聚集在此。

“龙凤湿地要以生态环境永续发展为前提,以自然资源利用、环境生态教育、当地文化体验为依托,对湿地及周边合理规划,有效实现人与自然生态、建筑与自然景观、旅游发展与湿地承载力的统一。”大庆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兰毅辉表示,大庆市不断建设完善景观大道、湿地展示馆等设施,让群众感受湿地生态之美。并依托湿地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举办中国(大庆)湿地旅游文化节、观鸟节、冰雪节等活动,以湿地生态的“含绿量”提升城市发展的“含金量”。

而哈尔滨最浓的湿地绿,今年在朋友圈“火”爆了整个夏天。作为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的哈尔滨,百里松花江串起19万多公顷湿地资源。哈尔打造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的湿地景观带,湿地资源成为这座城市一块“金字招牌”。每到夏季,哈尔滨之夏音乐节、“全国避暑胜地”吸引着国内外游客,湿地成为游客到访哈尔滨的首选之地。

“‘合理利用’是湿地保护法确立的另一法律原则。我们要统筹好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关系,将湿地生态优势转化为哈尔滨‘一江居中、南北互动、两岸繁荣’的发展优势。”哈尔滨市人大农林委副主任委员刘金祥说,湿地保护“一法一例”是湿地保护的基础性、统领性法律,必须擦亮“生态底色”,提升“发展成色”,在湿地保护中实现生产、生活、生态深度融合,将湿地生态环境转化为民生福祉。

公开数据显示,哈尔滨通过积极挖掘湿地生态价值,每年依托湿地资源举办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和“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为城市创造直接和间接价值达百亿元。

严格执法监管 织密保护法网

“坚决制止破坏扎龙湿地行为,今年上半年共发现清除猎套、猎夹、绝户网等非法猎捕、捕捞工具20套。”

“大庆龙凤湿地是城中的绿洲,鸟类的天堂,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积极开展野生动物救助,平均每年救助鸟类150余只。”

“省林草局建立‘天地空’一体化预警监测体系, 加快推动全省林草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依法严厉打击各类侵占和破坏湿地违法行为……”

一组组数据、一条条措施显示,我省提高实施湿地保护法的自觉性主动性,不断加强湿地保护执法和司法工作,用法治力量推动湿地保护迈向法治化轨道。

《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明确规定,每年6月为黑龙江湿地保护宣传月、6月10日为黑龙江湿地日。省人大常委会与全省各级政府、省林草局组织开展主题鲜明的湿地保护宣传,累计向社会发送公益短信6000余万条,并建立11个省级湿地类型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在全社会形成关心爱护湿地、参与湿地保护的浓厚氛围。

本版稿件由 尹栋 本报记者 王晓丹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