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打造哈尔滨世界冰雪名城
推动黑龙江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
张显友委员代表民进省委会发言
哈尔滨凭借美轮美奂的冰雪风光、独具特色的欧亚风情、花样翻新的玩法和温暖人心的周到服务火爆出圈。如何能把这种“火”的发展态势形成磅礴之势?重中之重是应进一步强化哈尔滨全省旅游产业龙头地位,全力将哈尔滨打造成为真正的“世界冰雪名城”。为此建议:
一是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全面提高国际知名度。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在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传播主体上实现新突破,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光临龙江。加大央地合作,通过上合、金砖、东盟等国际组织,建立友好城市,开展商务、会展、体育、装备制造、文旅等交流合作,引进国际品牌、商业模式、标准体系,共同打造世界冰雪产业联盟。联合相关国家共同争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评选项目,冠名哈尔滨“世界冰雪文化之城”。
二是以体促旅、以文载旅,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积极承办冰雪体育高标准赛事,打好“赛事经济”牌。争取在哈尔滨建立国家体育总局冰雪体育人才培养及研究中心,成立国家冰雪运动标准培训总部;创建高端冰雪运动综合体;深入开展“全民冰雪活动日”活动,实施“一县一冰场一雪场”工程;以亚冬会为案例,打造哈尔滨冰雪体育品牌赛事,为申办冬青奥会、冬奥会等国际赛事奠定基础。通过创意设计促进冰雪旅游与文化产业有机融合,实现由“旅游流量”向“消费流量”的转化。
三是建强硬件、提升品质,全面打通旅游产业“堵点”。统筹规划建设与我省旅游产业配套的高速公路、高铁和机场建设,实现哈尔滨区县间、哈尔滨至各地景区间交通无缝连接。以哈尔滨为中心100公里半径内创建“冰城滑雪度假休闲圈”,选址建造四季滑雪商业综合体,与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形成“滑雪双子座”。积极推动核心景区建设冰雪题材主题酒店和特色度假设施,提高整体接待能力。
四是突出特色、乘势而为,全面推动实现“四季红”。支持哈尔滨兴建四季可用冰雪场馆,打造四季型冰雪旅游特色产品。借助哈尔滨冰雪火爆出圈顶流契机,进一步多场景、多手段加大对龙江四季旅游产品推介力度,进一步加快推进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有机融合,创造新优势。
关于推动对俄
跨境产业发展的建议
方传龙委员代表民建省委会发言
近年来,我省对俄经贸合作持续扩大,形成较为完善的经贸合作体系。但在跨境产业领域仍存在传统产业有待升级,城市联动发展不足,贸易结构相对单一,合作规模偏低等问题。建议:
第一,成立中俄互信互认平台,发挥经贸企业体系认证功能。组建专业对俄合作服务机构,搭建政府间互保认证平台,创建中俄经贸企业体系认证标准,对违规违法企业进行联合制裁;中俄联合搭建经贸大数据平台,完善境外投资备案管理制度,拓展境外投资服务平台功能,构建境外投资服务体系。
第二,构建中俄投资与金融服务体系,完善投资核心功能。强化中俄金融机构定期交流合作机制,建立中俄经贸专项发展资金,鼓励区块链和数字货币等金融创新合作;积极对接 RCEP、CPTPP在知识产权保护、政府采购、绿色发展和经济技术等领域合作,形成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投资管理和保护体系;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畅通市场循环。
第三,推进建设对俄跨境电商平台,完善贸易便利基础功能。推动海关直接使用市场监管、商务等部门数据办理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注册登记,提高货物通关便利化水平;完善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做好配套服务,依托大数据打造面向全球的产业链。
第四,畅通交通物流运输仓储体系,强化运输便利支撑功能。鼓励开展国际多式联运,探索“航空+高铁+公路”联运模式,鼓励发展跨境卡车运输,增加中欧班列数量,增强哈尔滨机场国际航线覆盖率;打造中俄合作冷链物流园,开拓国际冷链物流体系,推动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
第五,拓展中俄科技产业合作领域,强化数字平台承载功能。立足深哈合作优势,形成深哈与俄方合作模式,打造中俄数字科技产业集群,推进与俄罗斯签署跨境人力资源合作;加快中国—俄罗斯信息港等合作平台建设,利用数字技术推进跨境贸易发展。
第六,深化与俄超前发展区联动,强化法律协调服务功能。宣传双方优惠政策,组织招商推介活动,为有意愿在俄超前发展区和我省注册的中资俄资企业提供服务;建立两国司法诉讼沟通绿色渠道,创建两国经济纠纷仲裁快捷审理平台,为经贸交流做好法律服务支撑。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推动龙江振兴发展
王灏旸委员代表省政协经济委、委员联络委调研组发言
近年来,中共黑龙江省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东北及我省营商环境建设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持续加力、推进优化。十三届省政协履职以来,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贯穿履职全过程,创新建立“一库一网一平台一沙龙”,并通过“一网一平台”发布了4次营商环境满意度调查问卷,满意度指数呈稳中向好、持续提高态势,基于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就我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提高营商环境建设的“基点”。强化企业需求,客户导向,强化法治观念、诚信意识、契约精神,强化重商、亲商、助商氛围。
第二,疏通制约政策落实的“堵点”。常态化开展惠企政策落实情况检查督查,推动解决“缺少配套不好用”“门槛太高不能用”“脱离实际不管用”“藏着掖着不给用”等问题。广泛采取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加快建设“免审即享”“政策计算器”等服务体系。
第三,关注特定行业反映的“痛点”。调查问卷全部19个行业营商环境满意度结果显示,最低的三个由低到高分别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这三个行业恰恰是科技含量较高、新质生产力承载较多,在高质量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行业。建议深度关注人才政策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壮大科技型企业,推动高质量发展。
第四,突破企业经营遇到的“难点”。一是切实打破影响公平竞争的“玻璃门”。严格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深入开展公平竞争审查工作,特别是严查“设置不平等市场准入条件”“限定经营、购买、使用特定商品和服务”“排斥或限制招标投标”等问题。二是切实提高政府办事效率的“加速度”。深化领导干部走流程,访谈企业具体办事人,在发现和解决具体问题中提高办事效率,防止线上线下“两层皮”,做实“最多跑一次”。三是切实用好信贷政策支持的“助力器”。建议政府和金融机构加强联动,创新解决好企业拖欠账款问题,贷款续贷难问题以及担保代偿率低、反担保要求高等问题,更加充分地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坚持科技自立自强
助力我省信创产业高质量发展
马立群委员代表农工党省委会发言
我省信创产业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具备较强的发展基础,但还存在信创领域的专项政策较少、高技术人才流失严重、产业特色不明显、缺乏产业集群等问题。为此建议:
一是加强政策引导,坚持创新驱动。统筹推进信创专项领域的政策措施出台,鼓励信创领域企业加大科研创新力度,为信创领域提供税收优惠和减免、科研项目申报和评审支持。探索高能级综合性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把研究所、重点高校、创新领军企业相关成果和市场资源有效汇集对接。
二是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打造生态产业聚集区。积极吸引国内信创领域龙头企业落地我省,引导企业与高校共同建立实验室,集中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建设信创产业创新园区,充分发挥园区在招商引资方面的作用,由龙头企业带动形成本地信创产业集群,充分利用政、产、学、研、用等各方面资源,形成信创生态全链体系,为行业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三是培育壮大本土企业,做大做强信创产业。以加快培育本土企业成长、实现信创产业发展为重要路径,以我省信创需求订单为牵引,重点培育壮大电子信息制造、软件和信息服务、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本土企业。重点支持本土企业的发展壮大,列出重点培育企业目录和包联清单,一企一策,在政策上要等同于或者优于引进的外埠企业,同时为供应链、产业链上的信创中小企业提供专项资金支持。
四是聚焦产业发展,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培育壮大信创产业,吸引集聚人才,形成互动协同模式。用好“新时代龙江人才振兴60条”政策,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注重研发型、应用型、综合型人才的培养。丰富壮大信创产业专题的本地专家智库,为政府在政策出台、发展决策、规划执行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撑。
五是深化开放合作,融入国家信创发展格局。以哈尔滨平房“大智移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功能区、松北高新技术产业功能区为核心,深化信创领域的深哈对口合作。以构筑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为引领,建立健全国际合作机制,鼓励本地信创企业积极参加信创领域的标准制定。积极承办大型展会、峰会、论坛等活动,搭建交流合作的专业化、高端化平台,深化开放合作。
激发龙江“非遗”生命力
激活创意经济发展新动能
张莉委员代表民革省委会发言
今年龙江冰雪旅游火爆出圈,从冰雪大世界到鄂伦春族狍角帽,从金黄香甜的粘豆包到独具风味的哈尔滨红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加成,使“尔滨”变成了“新晋顶流”。“非遗”成为了拉动文旅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火爆的同时我们也看到,我省的“非遗”也面临缺少综合体验展览馆、产业链条短、产品创新性不强、与现代生活链接不紧,传承人后继乏人等实际问题。建议:
一是打造展示集合体,把非遗“串”起来。“十四五”期间国家将建设20个国家级非遗馆,我省要紧抓机遇,通过商业化运作,建设集文化展示、体验、教育、制作、演艺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非遗展览馆或主题公园。通过智慧化科技手段,直观展现非遗场景,以历史文化脉络为线索汇聚地方曲艺表演,推出大型舞台剧,以展示性集合体的形式,把非遗“串”起来。
二是打破时空界限,让非遗“活”起来。建立非遗与现代生活链接,赋予非遗生活化、场景化、手工化等属性,增加非遗与现代生活的粘性;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或短视频等方式,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多场景展示非遗,赋予更时尚的表达方式;打造“掌上”非遗,推出非遗游览和游戏小程序,多手段唤醒“沉睡的遗产”,让非遗产业“活”起来。
三是延长产业链条,让非遗“火”起来。发展“非遗+旅游”,拓展非遗在旅游产业中的功能,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非遗民俗节日。发展“非遗+文创”,用好创意产业,推动非遗衍生品的品质提升、品牌培育和市场拓展,打造一批具有龙江特色的文创产品;发展“非遗+直播”,有关部门牵头入驻电商平台,鼓励非遗传承人通过直播的形式展销,培育一批“龙江民族匠人”“民族工坊”,提升少数民族非遗的文化内涵和经济价值,让非遗“火”起来。
四是拓宽传承渠道,让非遗“热”起来。加强学校与非遗文化传承人的联系,聘请非遗传承人为客座教授,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丰富以非遗为主题的第二课堂活动,探索出更具地方特色的非遗文化和教育融合路径;推动非遗进社区,建立街道、社区、传承人三级联动模式,增加非遗社区展演活动,在市民生活中激发传承活力,让非遗“热”起来。
关于加快构建我省
高端石墨产业发展体系的建议
省政协委员王炯辉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好建强国家重要能源及原材料基地”的重要指示,我省应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充分发挥中国五矿在黑龙江石墨产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加速构建高端石墨产业发展体系,努力将石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此建议:
一是加速资源整合,在资源有序利用上求高效。支持五矿石墨公司作为鹤岗市的石墨资源整合平台,继续推进石墨资源整合开发。推进矿山二期扩产工程,扩大和巩固鹤岗市当前资源集中有序、安全绿色高效开发的良好局面。力争中国五矿链主地位,发挥五矿石墨的龙头带动作用,巩固提升黑龙江省天然石墨全产业链主导地位。
二是绿色低碳发展,优化产业发展要素保障。建议给予中国五矿石墨项目配套30万千瓦集中式风电、5万千瓦分散式风电以及分布式光伏指标,支持打造“自发自用、新能源直供”工业绿色微电网等,解决用电成本高问题,破解产业发展能源瓶颈,有效满足“双碳”战略和能源绿色化转型要求。
三是汇聚科研力量,以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创新。继续支持中国五矿申报我省科技成果转化和重大研发计划等项目,在科研成果的认定、示范、转化,以及申报我省科技项目方面提供指导,加大“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力度。支持中国五矿主导,依托集成创新、组织平台和产业落地优势,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形成创新联合体,围绕国家战略性矿产资源开发和我省产业转型升级战略落地,以应用需求牵引促进石墨产业纵向延伸发展。
四是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相关项目投资优惠政策兑现,缓解中国五矿石墨建设资金压力,降低企业生产运营成本,增加企业在石墨产业链科研攻关方面的再投入;利用中国五矿石墨产业项目以商招商,不断延长产业链,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加大人才保障力度,采取柔性人才管理机制,与发达地区合作,出台招才引智政策,招揽当地相关人才到龙江兼职副业,不断夯实推动石墨产业的人才基础。
引领发展未来产业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庞达委员代表九三学社省委会发言
我省有在航空航天、新材料、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积累的科技和人才优势,有一批国之重器奠定的产业基础,还有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但在产业技术水平、科技创业活力、资本市场完善程度、风险投资水平等方面与发达地区存在差距。为此建议:
一是建设产业发展先导区。以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牡丹江高新区和佳木斯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等为产业承载地,建设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依托哈工大,打造装备制造、智慧工厂、工业互联网、智能机器人等应用的“智慧谷”。依托哈工程,打造海洋工程、人工智能、高端装备产业集群的“海洋谷”。依托哈兽研,做大兽用生物制品产业链的“生物谷”。
二是建设技术创新策源地。搭建跨学科、大协作、高强度的协同创新基础平台,加强前沿性技术多路径探索、交叉融合和颠覆性技术供给。前瞻打造一批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快新型实验室体系和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优先支持在未来产业先导区布局省级以上重大科研平台和标准化研究机构,加快搭建开放创新平台。
三是建设成果转化试验地。布局一批海外技术转移网络节点、国际技术转移和创新合作中心,打造全球化“成果+人才+资本+市场”创新转化模式。支持高校院所设立未来产业技术转移转化机构,完善省级实验室等共性技术平台标准化建设与管理。在人工智能等领域引领国际标准生态体系建设,掌握一批未来产业标准话语权。
四是建设应用场景引领地。以“未来工厂”为试点,开发未来技术生产制造应用场景,搭建标准化试验验证平台;以“未来社区”为试点,建设未来技术生活应用试验场所和展示平台,促进未来产业在民生领域应用迭代。
五是建设创新要素保障地。设立未来产业推进工作组、咨询委员会和公共实训基地。开展未来需求、技术、产业、要素和制度研究。加快培养引进未来产业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积极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增强前沿新产品新应用新服务政府采购力度,建设功能性风险投资和未来产业引导基金。提升“数据高铁”建设能级,优先保障未来产业应用的高效计算和海量数据需求。
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边疆
助力打造兴边富民龙江实践地
沙育超委员代表省工商联发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我省期间强调,要改善边境地区基础设施条件,积极发展边境旅游,更好促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我省应充分发挥民间资本优势,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到边境地区投资兴业,实现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与兴边富民、稳边固边相互契合,共同打造兴边富民龙江实践地。
一是民间资本助力产业兴边,打造更具活力的繁荣边境。指导边境地区做好产业项目策划,搭建全省统一的边境地区产业项目推介平台,为民营企业提供明确的投资方向和政策支持。开展“民营企业进边疆·龙江行”行动,围绕现代产业体系和文化旅游、冰雪经济、森林食品、寒地黑土农产品等边境地区特色优势产业,提升招商引资质效。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培育壮大一批特色产业园区、产业基地、产业集群,以产业发展夯实兴边富民基础。发挥大型国企带动作用,吸引更多民营企业在上下游产业链、供应链配套上集聚。制定完善我省民间资本参与兴边富民的相关政策,打造政策洼地,释放政策红利,有效促进民间资本流向边境地区。
二是民间资本助力开放富边,打造更加畅通的开放边境。聚焦构筑向北开放新高地,实施“买全俄卖全国,买全国卖全俄”提质升级行动,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围绕运输流通、仓储配送等,布局建设“边境仓”“海外仓”和进口商品落地加工基地。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加强以对俄经贸合作为重点的全方位合作,推动边境地区对俄合作由以边贸为主加快向边腹分工、辐射国内并重转变。健全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对俄贸易服务机制,为企业开展对俄贸易投资提供决策咨询、法律咨询服务,帮助企业开拓俄方市场。
三是民间资本助力民生安边,打造更为和谐的幸福边境。支持民营企业在边境地区创办农产品深加工等专业产业院校,基本医疗健康服务机构,补齐边境地区民生领域短板。围绕推动基础设施提升完善,保障民营企业平等参与招投标竞争和公平获取相关资源要素。围绕推动公共服务提档升级,支持民营企业参与边境县、边境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服务项目运营,为更好地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和龙江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贡献民营经济的强大力量。
关于成立中俄民间经贸合作
促进组织的建议
省政协委员韩世灏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黑龙江时要求“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参与区域合作”。作为港龙会会长,希望能与澳龙会会长许龙川作为共同发起人,以黑龙江为基地,成立扎根黑龙江、对接粤港澳、面向东北亚的民间经贸促进组织:粤港澳—东北亚民间经贸合作促进会。促进会由有志于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对俄合作与交流的各类企业、社会团体、金融机构、经贸机构、大专院校、研究智库、新闻媒体、专家学者等单位和个人组成,属地方性、联合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对民间经贸促进组织的工作构想:
一是打造高端智库。聚合粤港澳地区及国内经贸高管、教授、学者等专家智力资源,构建专业智囊平台,研究探讨俄罗斯及东北亚地区各国宏观环境和企业微观策略,为政府决策、企业发展提供参考。
二是组织经贸活动。面向全国征集各级各类会员单位,承办境内外相关论坛、推介对接会,组织考察互访、调研座谈、学习培训、联谊交流等活动。以智库专家为依托,构建全方位、全流程、一体化的专业服务和风险防控平台。
三是搭建交流平台。拟在黑龙江境内设置峰会永久会址,每年定期举办高端论坛等活动,用3~5年时间将其打造成为与亚布力论坛齐名的具有龙江特色的思想阵地、交流平台,支持企业家成长,帮助更多新兴企业“走出去”。
四是推动招商引资。拟成立境外分支委员会,广泛搜集外资企业及境外投资促进机构来华,特别是来黑龙江投资意向和项目信息,促进项目撮合配对。完善与境外经贸机构、在华商协会的常态化联系,及时了解、反映并推动解决中外资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切实增强外商在黑龙江发展信心。
五是建立合作机制。密切与境内外相关部门、金融机构、领事机构、经贸促进机构、国际组织、商协会的联系,建立广泛的交流合作机制。秉持共建共享原则,整合各方信息和资源,建立企业目录和项目库,编辑相关刊物、报告和指南,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交流互动。
关于打造黑龙江
界江文化旅游带的建议
迟子建委员代表无党派人士发言
黑龙江中俄界江段(抚远以上区段)绵延1890公里,流域内旅游资源富集,独特的原始生态、历史遗存、异国风情、民族风俗等自然人文景观,为打造黑龙江界江文化旅游带创造了先决条件。为此建议:
一、打好主品牌,开发夏季“界江游船旅游”精品项目。坚持以水上为主、水陆结合为辅,以界江主线为主、干流支线结合为辅的原则,精心设计长、短途界江游船旅游线路,让游客游一江碧水,赏两国风光。大力发展界江跨境旅游,努力实现界江游船能够跨境停泊,进行72小时内的赴俄观光游,把界江游船旅游建设成为最“吸粉”的旅游项目。
二、打好冰雪牌,擦亮冬季界江冰上特色旅游标识。设计适合冰雪气垫船观光的冰上旅游线路,提升游客的舒适性和体验感。全力办好界江寒地试车节,形成以黑河、漠河为中心点,涵盖汽车测试、体育赛事、冰雪旅游等多个项目的寒地试车产业链。通过组织界江冰雪马拉松、冰雪汽车拉力赛、冰上漂移表演赛等系列活动,使我省高纬度沿江地区成为寒区汽车试验首选地和冰雪旅游目的地。举办“我在黑龙江过大年”边境旅游特色活动,让游客在我省感受热情淳朴、丰富多彩的东北春节民俗。
三、打好特色牌,充分发挥界江旅游产品的独特优势。按照“江为线、站为珠”的思路,串联起漠河北极光节、呼玛鹿鼎山武侠文化节、黑河中俄文化大集、同江赫哲族乌日贡节、抚远(黑瞎子岛)新年冰雪嘉年华等特色活动。推出一批界江研学游特色主题课程线路,增强广大师生对自然的热爱,加深对我省历史文化的了解。规划完善好“醉美龙江331边防路”建设,打造从祖国东极到北极的原生态自驾游路线。传承利用好边境少数民族文化,打造以非遗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旅游标识。以网红“打卡地”激发界江文旅活力,推出彰显自身特色、紧贴网络热点的景区设计。深度应用前沿数字技术,融合界江历史文化资源,在演艺、展览等领域开辟新的宣传阵地。
在资源保护、生态优先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文旅深度融合促进高质量发展,将黑龙江这条大界江打造成为可以带动我省文旅跨越式腾飞的巨龙。
关于建立健全高标准
农田建后管护机制的建议
李庆委员代表哈尔滨市政协发言
高标准农田“三分靠建、七分靠管”,但在实践中不同程度存在管护机制不健全,“重建轻管”;管护资金未落靠,“悬而未决”;管护责任未压实,“一交了之”等问题。为此建议:
一是建立健全管护机制,探索创新管护模式。建立网格化管护机制,把建后管护工作纳入各级田长巡查范围,层层压实监管责任。健全常态化管护机制,按照“谁使用、谁管护,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明确各级政府部门职责,保证建成一亩、管好一亩、用好一亩。强化标准化管护机制,重点加强对田间道路、灌排系统等设施工作的管护,要维持农田林网三年保存率达到85%以上,及时处理渠道、涵管淤堵、田间道路坑洼不平等问题。强化创新机制,对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的,由其作为管护实施主体,根据管护落实情况作为后续优先土地流转的重要参考指标。
二是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省级加强资金统筹,适当安排高标准农田工程管护资金,允许县级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结余资金按一定比例提取作为建后管护资金。调动基层各级参与投入,县级农业部门结合乡村振兴奖补资金等统筹安排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资金;村级可使用公共运行经费结余和村集体经济收益用于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采用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充分调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投入积极性。开展工程质量保险,鼓励商业保险机构为高标准农田设计自然灾害保险产品,将保险公司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工程监理,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工程质量。
三是压实建后管护责任,强化监督考核评价。强化考核评价,省、市层面增加高标准农田设施建后管护情况在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经济责任指标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评中的权重。县、乡层面要将其纳入目标考核当中。强化监督检查,省、市两级要利用项目“飞检”、日常督导、竣工验收考评等加大建后管护检查力度。全方位压实管护责任,制定的建后管护办法,要确保有主体、有人员、有资金、有标准、有考核;县级农业部门要加强监督指导,乡镇要做好属地监管,村集体要切实负起管护主体责任,制定管护制度,明确管护范围、内容、标准,压实各级管护责任。
关于推动我省托育服务
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省政协委员王颖
按照国家和省“十四五”规划,2025年全省千人口托位数要达到4.5个,但截至2023年底,我省每千人托位数只有3.02个,与规划还有一些差距。存在托育机构模式较为单一、服务机构管理有待规范、托育管理专业人才缺口较大等问题。为此建议:
一是促进托育产业多元发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的重要指示,进一步加大对托育产业的扶持力度,落实国家对托幼建设给予50%以上匹配政策,鼓励产业园区、企事业单位、乡镇社区设立托育园所,加快推进普惠性托育机构建设,增加普惠性托育服务供给。探索建立以公办幼儿园为主导、普惠民办园为补充、社区托幼服务中心为基础的托育服务体系,推动形成“幼儿园+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托育服务发展格局,在增加托位数量、提高托育质量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少政府投入压力。
二是完善托育管理服务标准。进一步完善我省托育服务机构设置标准和管理规范,从实现我省婴幼儿托班托幼服务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出发,不断建立健全备案登记、信息公示和质量评估等制度,推动我省托育服务行业健康发展。
三是强化托育行业人才培养。用好各地职业教育资源,推进托幼机构保育师职业技能等级培训和鉴定,在培训内容及对象上,着重强化0-3岁和3-6岁的科学衔接。成立促进儿童早期发展协会,重点强化协会专家团队建设,依托医疗机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及社会组织,建立一支涵盖医学、教育、健康、心理、社会等领域的专家团队,为托育服务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技术指导、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一站式服务。
四是打造托育产业品牌效应。以哈电集团、哈飞集团的婴幼儿托育服务为样板,培育一批品牌优势明显的公办和民办托育服务机构,推动全省学前教育托育服务机构连锁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充分发挥省城哈尔滨数字化人才集聚优势,推进“互联网+托育服务”融合发展,建设托育技术网络平台及直播教室,支持优质机构、行业协会开发公益课程,全面提升托育服务建设水平,推动我省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
稿件均由本报记者 郭铭华整理 图片均由本报记者 荆天旭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