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教育管理的路径研究

□吴光平 张丹

工匠精神是指一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态度,体现在各行各业的实践中。在当今社会,工匠精神对于提升个体素质和企业管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应将工匠精神融入教育管理,为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新时代青年提供有力保障。

工匠精神融入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对于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对高校课程内容进行改革和创新,引入更多实际案例分析。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增加与工匠精神相关的课程,如传统文化、工艺技能等,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和传承工匠精神;其次,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他们参与各类实践活动,从而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在课程之外,可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将企业当前的技术难题、实际需求纳入课程案例库,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工作情境,在企业培训中强化实践教学,如设置更多的实验、实训课程,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机会进行动手操作;再次,在课程评价上要注重过程评价,充分考虑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以激发他们的工匠精神,例如可以建立校内外的实践基地,包括实验室、创新工坊、企业实习基地等,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或企业的研发项目,加强学以致用。

工匠精神融入学生培养模式。首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实验、实践活动,切身参与到实战实践中,掌握技术技艺;注重技艺熟练度提升教学方法的运用,包括实验、实践活动和模拟练习等,为学生提供实际运用技能和知识的机会,养成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将工匠精神落实落细。其次,可以培养学生专注力。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进行深度学习的机会,鼓励其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里投入时间和精力。再次,工匠精神不仅尊重传统,也鼓励创新,因此针对学生的培养体系,不仅应该尊重已有知识,也要鼓励学生勇于提出新的见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激励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批判性思考,同时也要鼓励他们提出并实践新的观点或方法。

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高校应致力于打造充满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让青年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感受到工匠精神的价值和意义。一方面,可以通过举办各类工匠精神主题活动,如讲座、座谈会、演讲比赛等,让学生深入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意义,从而提高他们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和认同。另一方面,可以在校园内设立工匠精神相关的人文景观、雕塑等,如打造工匠文化长廊、精品工程展览栏、劳动楷模事迹宣传栏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工匠精神的熏陶,从而坚定走技能强国、技能成才之路。

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工匠精神的本质是专注专业、追求技艺至上,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中需要注重职业技能的传授,可以通过实践训练、工作坊、实习等手段让学员亲自动手,提升技能。同时,可通过小组项目、案例研究、演讲、辩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体包括问题解决方案创新、批判性思维等。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让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好地认识和传承工匠精神。此外,工匠精神虽注重个人的专业技艺,但在现代社会中团队协作同样重要,可以通过小组项目、团队任务等形式,培养学员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力量。

完善学生评价机制。高校应调整和完善学生评价机制,充分考虑学生在专业学习、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表现,以激发他们的工匠精神。一方面,高校可以设置激励与奖励机制,对展现了杰出工匠精神的学生给予物质或荣誉上的奖励,如奖学金、证书、实习机会等。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面,提高对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评价分数的权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工匠精神。高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和学科专业的实际需要,灵活设计学生评价体系,培养出既有深厚理论基础又具备高超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以此来激发和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总之,将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教育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创新性的工程。高校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紧密结合时代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校企合作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和实践,为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新时代青年提供有力保障。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各界也应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共同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吴光平,南昌职业大学,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作者张丹,南昌职业大学,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