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千年名楼不一样的美

读《考古中国:历史名楼》

《考古中国:历史名楼》/翟东强 谢九如/工人出版社/2023年11月

□刘小兵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家喻户晓的五言绝句,是唐朝诗人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后,挥笔写下的千古名诗。其实,鹳雀楼只是中国众多名楼中的一个缩影。由翟东强、谢九如撰写的《考古中国:历史名楼》,尝试从人文地理学视角解读中国十大古代名楼的文化寓意和历史变迁,于勾连古今中,生动呈现出华夏楼阁艺术的宏大魅力。这十大历史名楼为:天一阁、黄鹤楼、钟鼓楼、蓬莱阁、天心阁、阅江楼、鹳雀楼、滕王阁、大观楼、岳阳楼。它们如一颗颗璀璨闪烁的明珠,镶嵌在广袤的神州大地。有的因藏书丰厚而令人怦然心动,有的因抵御强敌名闻天下,有的则因神话传说而广为人知,还有的是由于文人墨客歌咏传颂至今……

作者穿越漫长的时光隧道,在厚重的历史典籍里洞察古今,并以田野调查的方式,踏足于一座座沧桑悠远的名楼现场,深入探究着这些楼阁的前世今生。全书以十座名楼为蓝本,生动摹写出有关楼的历史、地理、文化故事,在展现这些多彩景观之时,一并挖掘出历史事件背后鲜为人知的细节和人物命运,充分展示中华文明的博大恢弘。

该书首章从地处江南一隅的藏书楼——天一阁切入,追溯了万卷藏书与百年名楼、浩瀚典籍与传统文化间的紧密联系。此楼系明代进士范钦的私人藏书处,位于今浙江宁波,是中国现存年代最古之藏书楼。范钦曾官至兵部右侍郎,平生喜购书,在各地做官时广收图书,抄录善本。所藏多为明人著作、明朝所刻书、明朝地方志及登科录。后经其子增藏,共聚书四千余种,五万三千余卷,并有五代至宋元碑帖七百二十余种。藏品中最稀珍的是明代的地方志和科举录,分别有271种和370种。它保存了明洪武四年(1371年)首科至万历十一年(1583年)第五十二科完整无缺的进士登科录,堪称镇楼之宝。作者简述了该楼修建的缘起,探讨了这座书阁的建筑风格,与我们分享了范钦在收藏各类典籍时所遭逢的曲折经历。在作者看来,该楼之所以能荣登十大历史名楼之列,不在于它有多么精巧的布局,也不在于它有多么华丽的建构;而在于充盈其间的浓浓书卷气和翰墨馨香。正是得益于这座阁楼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坚守,最终让原本籍籍无名的江南小楼顿时蓬荜生辉,从众多的楼阁里脱颖而出,成为江南大地上一张显赫的文化名片。

在十座名楼中,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黄鹤楼。这座始建于三国时代的天下名楼,因唐代诗人崔颢登楼所题《黄鹤楼》而名扬四海。这座气势恢弘的名楼,由于历史和战火的原因,屡建屡修。虽然历代在修茸重建时,有关楼的型制、样式、风格及工艺,都略有不同,但那些浪漫的黄鹤楼传说,故人西辞黄鹤楼的那份缱绻情深,“黄鹤一去不复返”的千古怅然,以及“日暮乡关何处是”的缕缕乡愁,却深深地叩动着人们的心房,成为后世重修重建它们的根本动因。巍峨挺拔的黄鹤楼,不但吸引着无数仁人志士登楼抒怀、写诗作赋,更唤起了无数国人对故乡、对友情深沉的眷恋。

同样令我们魂牵梦萦的还有因诗词而兴的岳阳楼。这座依偎于八百里洞庭之畔的名楼,只因北宋年间,诗词大家范仲淹题写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从而让这座依山傍水而建的阅兵楼,一夜之间成为人人向往的“打卡之地”。诗词中所表达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热血担当,正是我们这个民族“敢为人先”精神气质的生动写照。此外,深情矗立在黄河边的鹳雀楼、有着吉祥如意之称的滕王阁、祈愿天下太平的钟鼓楼……它们都通过楼与阁的巧妙配置,用气韵生动的建筑语言深情讲述着中华文明的渊远流长。

站上如此绚丽多彩的文化名楼,有看不够的风景,有抒不完的理想抱负,有道不尽的家国情深。它们穿越历史长河,洋溢着诗情画意,展现着那份仪态万方的风姿,更镌刻着中华民族深厚文化记忆和精神基因,令天下人为之动情,更为世界展现了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