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月云
数字情境是基于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技术生成的具体情境,用以描述数字化环境或者场景,广泛应用于游戏开发、虚拟现实、教育教学等领域。数字情境下,用户能够与计算机生成的各类交互元素进行互动,共同执行各类思政教育教学任务。从本质上讲,数字情境旨在让高校师生借助各种数字化方式与虚拟世界互动,体验传统思政教育和现实世界中无法实现的场景,不断提升交互体验的可能性。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于2019年提出高校应推进精准思政教育。教育部自2020年开始多次明确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应实现“精准化”和“精细化”。可以说,高校精准思政教育是对数字情境下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要求的及时回应,是以数字技术为载体的新型教育模式。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能够创设更加智慧化的思政教育环境,拓宽精准思政教育路径,助力思政教师等教育工作者更加高效地更新精准思政教育理念、内容和方式,使得高校思政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符合时代变革要求。
据此,高校精准思政教育应落实“三全育人”理念,打造协同育人队伍、搭建数字服务平台、拓宽思政教育资源、优化精准教育教学方式、完善数字化评价体系,从而全方位保障精准思政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落实“三全育人”理念
确立精准思政教育方向
数字情境下高校精准思政教育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的正确选择,需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将价值引领作为精准思政教育的主线。高校应明确精准思政教育新定位,即服务于新时代人才思想引领和行为塑造的实践活动,将精准思政教育贯穿于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中,遵循“人本至上”的原则,肯定高校学生作为精准思政教育主体的重要性,明确精准思政教育对象是有理想、有情怀、有多元认知水平的大学生。
精准思政教育以塑造人、完善人、促进人全面发展作为目标,尤其当代大学生能够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多元思想,更需要精准思政教育发挥思想文化的育人阵地作用。同时,高校应明确数字情境定位,依托数字情境落实“三全育人”理念,而非过分依赖数字情境,明晰数字情境所依托的各类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客观性等,皆需要通过思政教育实践和理论检验,最大程度避免陷入“唯数据论”误区,确保精准思政教育围绕“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理念得以开展。如此,高校能够从根本上明确数字情境在精准思政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即可以动态化反馈大学生在不同学段中知识、情感、行为、三观等方面的转变数据。高校应以此作为精准思政教育实施的有力依据,精准锁定学生的思政素养变化情况与轨迹,以此指导高校学生全面发展,为思政教育正确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多主体协同育人
关注学生个性化需求
高校应深刻领会针对思政教育工作提出的协同育人理念,积极参与“大思政”格局构建,坚持党委统一领导,调动辅导员、思政课专任教师、班主任、其他专业教师、校企合作单位等主体协同参与思政教育工作,从多维视角理解数字情境,探寻数字情境与精准思政教育之间的契合点。同时,不同主体从大学生家庭背景、生活情况、学习兴趣、思政素养、数字素养、专业知识水平、职业规划等方面了解学生个性化需求,并通过思政教研会将数据进行汇总,为不同的数字情境设计提供依据。例如,辅导员依据数据创设学生心理健康、安全教育、亲情、友情、人际关系处理等不同主题的数字情境,定期召开班会,组织学生进行观看和讨论,以提升大学生合作交流水平,帮助学生能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思考与解决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思政课专任教师可以采用音频、视频、动画等数字媒体形式呈现较为枯燥的理论知识,结合“变声”技术,以当代大学生熟悉的明星或者正能量影视剧配音进行讲述,激发学生学习思政知识的兴趣。班主任应着力加强“专业+思政”教育理论和方法研究,将思政教育精准渗透于不同学科专业教育中,借鉴不同主题的数字情境创设,高效推进跨学科教育,丰富学生专业知识储备、增强学生综合素养等,以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在整个过程中,由高校和企业中精通数据分析、具有专业数字技术和计算机学科背景的专业师资提供数字技术指导,助力不同主体摒弃对精准思政教育数字化改革的偏见,不断打破数据孤岛壁垒,使协同育人队伍更好地服务于精准思政教育。
优化内容供给方式
精准拓宽思政教育资源
数字情境下的高校精准思政教育应始终坚守“内容为王”的原则。高校应借助数字情境优化思政教育内容供给方式,保障精准思政教育内容的新颖性和鲜活度。如此,高校精准思政教育内容建立在详实的数据、民族特色文化、生动的语言等基础之上,使得传统思政理论内容得以清晰呈现,且数字化的思政教育资源专题更加多元化,确保学生能够自主选择思政教育专题,加深学生对不同思政内容的理解,增强思政教育感染力。例如,在党史学习教育中,高校创设虚拟仿真思政教育情境,再现“红军长征路”“飞夺泸定桥”等历史情境,带领学生深刻感受战争的艰险。针对此,全国不同地区高校可以将当地红色文化内容增加到思政教育内容中,创设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雨花台、沙家浜等革命遗址和革命精神相关的数字情境,帮助学生精准掌握我国党史内容。在抗日战争主题教育中,高校思政教师可增加抖音“探影局档案”“7号解密”等账号发布的台儿庄战役、南京大屠杀等真实影像内容,丰富精准思政教育资源,厚植大学生爱国情怀、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借助先进数字技术
创新精准思政教育方式
数字情境下高校精准思政教育需要教师掌握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灵活开展个性化教学、游戏化教学。具体而言,思政专业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学习兴趣、认知水平、学习方式、知识储备情况等,将思政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发言上传至数字情境中,精准分析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问题分析能力,查漏补缺,进而针对性调整思政教育课程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体验,增强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的获得感,让学生切实感受自我价值。同时,思政专业教师借助VR等虚拟现实技术,帮助学生通过设备与历史人物、思政理论相关人物角色进行“人机对话”,高效识记思政理论知识,便于将理论更好地运用于实践。教师可以创新游戏化教学方式,设置数字化思政教育游戏情境,组织学生以角色扮演或者小组竞赛等方式参与其中。此外,教师可借助微博、微信公众号、学习强国等社交媒体,组织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适时参与网络互动,指导学生文明发言,综合锻炼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构建科学评价体系
提升精准思政教育效率
数字情境下,高校精准思政教育需要量化、科学的评价体系作为保障,并借助数据分析技术评估学生学习过程,始终围绕思政教育质量提升的目标,提供精准性的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价,使得评价体系更为动态化、立体化。高校思政教师尤其应借助数字情境监管和评价学生思想动态,充分发挥情感评价功能,赋予数字化评价以人文性。此外,高校思政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绪态度、自我感觉、自我监督、自制力、自信心、自我评价等,构建学生主体对思政教育活动的内部监控系统,使学生能够通过数字情境如实反馈自身情感态度。例如,在思政教育中,学生情感表现出热情,思政教师就可以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并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对自身和思政教育作出评价;如果学生情绪低沉,思政教师则需要重新调整语言表达方式,营造更为轻松愉悦的思政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情感表达欲。如此,高校思政教育能够精准发现学生的不良行为倾向,并及时纠正,切实发挥评价促进思政教育效率提升的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本文系广东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编号GDWL21YB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