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②
③
□本报记者 张雪地
“拒绝摆烂,假期不躺平!”这个寒假,牡丹江团市委组织的“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共吸引268所高校的700余名学生参加实践,他们在这个冬天度过了“热辣滚烫”的假期生活!
“用脚步丈量家乡的土地”
“看到零下25摄氏度在三号洞岿然不动值守的2名战士,更加坚定了我报名参军的信念!”“虽然从小在绥芬河长大,但是第一次走近边境线,深刻了解百年口岸的沧桑巨变和家乡人民平凡中的伟大。”在“我为祖国守边防”大学生社会实践感悟活动的座谈会上,来自石家庄铁道大学的胡宇涵谈到刚刚结束的参观实践活动发出如是感慨。
在绥芬河,21名大学生沿着护边员的足迹,感受红色边城的沧桑与巨变;在中东铁路的东部线终点三号洞,跟随边防战士的脚步,感悟半个多世纪的坚守与传承;在抵边村朝阳村,随着村党支部书记的讲述,了解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边境管控故事。
共青团绥芬河市委员会书记徐欣欣表示,为充分激发返家乡大学生热爱家乡、宣传家乡、建设家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每次“返家乡”活动启动前,团市委都会组织同学们开展“知行家乡”学习观摩活动。参观中共六大历史资料馆感悟红色记忆、参观中东铁路记忆馆、自贸区创新体验馆,感知家乡发展、参观绥芬河市消防救援大队消防科普教育体验馆,在绥芬河市公安局禁毒教育基地感受职场生活,这是属于绥芬河返家乡大学生的寒假的定制城市之旅。
“实践课堂是步入社会的阶梯”
2月26日,在2024年牡丹江市寒假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总结交流会上,李延博作为参加“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毕业后留牡就业的代表进行发言。现如今,他担任的是穆棱市北一半导体董事长助理职务。“2022年暑假,我参加了‘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当时我作为记者在旅发大会期间进行采访,又配合穆棱市融媒体中心进行了样板村纪录片的拍摄,这一次实践活动,让我对自己的家乡有了深层次的认识,也坚定了我回家乡发展的信心。”李延博说,在社会实践中,他发现结交的朋友都是社会的“老师”,带着他一步步从学生蜕变成为社会一员。
作为土生土长的林口人,杨雪也是在经过两次“返家乡”社会实践选择留在家乡工作的代表之一。“第一次参加‘返家乡’社会实践是在2021年的暑假,第二次是在2022年的寒假,做博物馆的讲解员让我更加深入了解了家乡的历史文化,我是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的,在我实践过程中,我都向林口县文广旅局投递了简历,我迫切地希望自己能被录用,能够用我学到的知识为家乡旅游事业的发展做些事情。”杨雪说。在2023年毕业季,杨雪通过牡丹江“市委书记进校园”暨“雪城优才”招考计划成功考回了家乡,考入了林口县旅游事业发展服务中心,用她所学专业为家乡文旅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返家乡”是家乡与学子的“双向奔赴”
记者从牡丹江团市委获悉,2024年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共吸引268所高校的700余名学生参加实践,并与牡丹江市委组织部对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双一流”高校的30余名大学生组团来牡开展实习实践、课题调研。各级团组织积极发挥“生源地”优势和“连心桥”作用,组织动员返乡大学生开展了关爱困难群体、服务春运“暖冬行动”、助力冰雪旅游等主题志愿服务活动30余场。
其中,牡丹江市委教育工委组织部是“返家乡”优秀组织单位。“每年寒暑假都有很多学生在我们这进行实践活动。”牡丹江市委教育工委组织部部长修明伟介绍,他在接触学生时,看到有些孩子对未来有些迷茫,他和同事会帮他们进行职业规划。
由于创新能力强、青春活力足,返家乡大学生成为各个实践单位的宣传骨干,他们用新媒体的方式为家乡代言。
“实践是青年学子服务社会的最好途径。下一步,牡丹江团市委将持续丰富服务青年活动形式,着力推进‘返家乡’社会实践走深走实,激励引领青年始终紧跟时代步伐,努力构建全方位多角度支持青年发展、凝聚青年力量的环境,为广大青年放飞青春梦想、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创造条件,实现牡丹江市和青年的‘双向奔赴’。”牡丹江团市委青年发展部白斯古冷说。
图①:“返家乡”大学生给孩子们上课。
图②:“返家乡”大学生指导学生绘画。
图③:“返家乡”大学生为家乡草莓“代言”。图片由牡丹江团市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