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成曼

“课程思政”致力于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在各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协同育人中,高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操项目作为中国传统优势项目之一,凭借项目内容的特殊性与多样性,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勇敢果断、顽强拼搏等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涵盖体操历史、体操练习等内容。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需要深入挖掘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中的思政因素,从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师队伍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传承与发扬拼搏奋进的优良精神。

深入挖掘体操课程思政元素

体操课程教学内容涵盖体操的发展历史、技能训练、团队合作训练等内容。对此,体操教师应深入挖掘体操课程中各模块的思政元素,进行融合。例如,将“体操发展史”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有利于坚定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厚植学生爱国情怀。体操发展最早可追溯到由东汉末年名医“华佗”创编的“五禽戏”,依据人体、经络、气血运行理论,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形体动作,初具体操特征。体操发展至今,已成为一项奥运项目。中国健儿奋勇拼搏,在体操项目中获得一次又一次成就,多次在奥运赛场上摘金夺银。

体操课程离不开体操动作训练。体操课程是一门以实际训练为主的课程,其中所包括的支撑、悬垂、回环、腾越等体操动作,都要求学生在一遍一遍的动作练习中突破自我。体操教师可将“体操动作训练”与“优秀体操运动员的故事”相结合,以榜样的力量鼓舞学生,培养学生不畏艰苦、刻苦训练、顽强拼搏、坚持到底的优良品质和精神。同时,融入“团结协作”教育内容,单杠、双杠、跳跃、自由体操等项目训练皆需要团队成员之间的互相配合和帮助。除此之外,教师在讲授体操课程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遵纪守法、严于律己的意识,以及遇事冷静、积极进取的心态。

优化创新体操课程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针对不同学习内容,体操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包括但不限于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教学法、操练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

采用“讲授法”讲授体操发展史,注重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学生文化自信;采用“多媒体教学法”,播放运动健儿们比赛或训练的视频,在动作讲解中融入对学生刻苦奋斗、坚持到底等精神品质的培养;采用“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在个人训练或团队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采用“操练教学法”,帮助学生在实践训练中真正掌握动作技巧和要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总之,教学方法的多元化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思政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

健全体操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在对体操教师的评价方面,不应以学生最终体育成绩作为评判标准,可考虑加入课程思政成效的评价内容,具体考察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是否加入思政教育内容,以及所取得的课程思政成效的高低。同时,体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不应以结果性评价作为唯一标准,应考虑加入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考查学生在动作练习中或者与团队合作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将思政教育评价融入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中。此外,体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由于学生对个人情况最为熟悉和了解,可以在自评中加入对思政教育方面的评价,督促自身树立正确价值观、养成优秀品质;学生在互评中能够对照别人发现别人或自己的优势与短处,取长补短、不断进步,养成友好竞争意识、团结协作意识。

加强体操课程教师队伍建设

体操教师作为学生学习体操理论知识、掌握体操动作要领、参与体操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其综合素质水平直接影响体操课程的教学质量与体操课程思政建设效果。因此,高校需要重视培养体操教师参与体操课程思政建设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努力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多措并举,增强体操教师课程思政育人意识、育人能力。一方面,要提高体操教师职业道德素养。体操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基本条件,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思政教育目标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增强体操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通过组织入职培训、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多元学习活动,增强体操教师课程思政育人意识和能力;搭建各级教学名师、思政教师与体操教师广泛参与的交流研讨平台,以专家讲座、会议研讨、专题报告等方式,带领体操教师加强自身政治素养建设。此外,强化体操教师对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学习。组织体操教师通过线上学习、同行学习等方式,向网络上优秀体操教师或校内有经验的体操教师学习,实现体操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课程思政“无处不在”。因此,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师应寻求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加强体操课程思政建设,将体操课与思政课相结合,实现体操课程多样性目标与思政教育育人本质的有机统一。

(作者系天津体育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