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温控大棚,春菜上新啦

于云松在大棚里除草。

□文/张丹 本报记者 张雪地 摄/本报记者 张雪地

新品种、数字化、“兴农网红”……在牡丹江海林市,新农人正以新方式、新技术、新技能忙碌着,洋溢着丰收丰产的喜悦。

早春时分,室外还是风寒地冻时,海林市海林镇蔬菜村的温室大棚内西红柿、茼蒿、油菜、水萝卜等各类菜苗长势喜人,处处充满着春的气息。今年蔬菜村采取套种模式,新品种的引进和数字化设备的引入,为大棚里的蔬菜增加了科技的力量。从1月初开始整地、选种、育苗,2月末,大棚内第一批蔬菜已经“新鲜出棚”。蔬菜村的蔬菜,除了丰富本地蔬菜市场之外,还将出口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家。

蔬菜村党委书记窦乃兴说:“今年的备耕生产形势特别好,从新品种的引进到科学管理全部都落实到位。全村今年总共菜田的面积落实到6500多亩,其中棚室面积达到了3000亩。我相信今年会获得一个更好的收成。”

25日,记者钻进村民于云松家的蔬菜大棚。温暖的空气里夹杂着湿润泥土的气息,一旁黑匣子就是保障室温的“秘密武器”。这是他新安装的智能控温风暖设备,能及时给作物加温。记者看到,在风暖设备的加持下,大棚里的大黄柿子已经结出一串串的果子。“我们抢抓市场,去年12月份开始育苗,第一批柿子在‘五一’前后就上市。今年我们还种了芒果柿子、西瓜、串红柿子等品种,马上就要移栽了,长势非常好。”于云松说。

产业振兴是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动力引擎,种植新鲜反季节果蔬,让种植户变“冬闲”为“冬忙”,一串串彩椒、一个个西红柿、一颗颗草莓,不仅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果盘子”,也鼓起了种植户们的“钱袋子”。

“今年我们种植了6个大棚,草莓、西红柿各3个,温控等设备都是数字控制,省时省力,按目前市场价格,预计6个棚收益近40万。”海林市长汀镇种植户王兴富一边采收一边和记者算着经济账。

长汀镇积极培育和发展以温室大棚产业为主的特色设施农业,建设宁古农业体验园。王兴富就是农业体验园的种植户之一,他不断探索提高种植技术、引进优质品种、安装智能化设备,对于未来充满信心。

“家人们,感谢支持,下播后马上打包发货,下次见!”海林市二道河镇北宁村村民孙公炳结束2小时的直播,卖了120多单木耳、蘑菇、山野菜等山产品。

海林市二道河镇地理位置相对偏远,优质的山产品“藏在深山少人识”,有着一定直播经验的“炳大叔”是二道河镇发掘培育的第一个“农民网红”。通过他的示范带动,成功催生了一批“新农人”,他们结合本地乡土文化,展示日常生活、自然环境和特色农副产品,并依托数字平台,让土特产“出山”、特色农产品“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