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视角下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创新路径探析

□杨东

融媒体技术的高度发展,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手段、话语表达、教学理念、教育内容等都产生一定的影响。大学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关键的人力资源和智力保障。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承担着坚定大学生的政治立场、理想信念,培养大学生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职责。因此,高校应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保障思政教育工作与时俱进、因势而新、高效育人。

打造融媒体网络思政教育平台

融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主体应坚持创新思政育人手段,借助媒体技术和媒体平台,拓宽思政教育的覆盖面积和辐射范围。一方面,成立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小组,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主阵地,以学院党委书记为领导核心,信息处、党委宣传部、组织部、后勤部、学工部、教工部等多部门协同参与,明确部门职责和任务分工,分阶段、分层次推进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同时,积极抢占网络育人高地,结合融媒体时代学生碎片化阅读的特征,按照“领导规划—内容选择—内容审核—内容发布—数据收集反馈”的流程,推送具有教育性、前沿性、时代性、政治性、引领性的网络思政教育内容。利用校园官网、学校贴吧、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微博等渠道,开设特色网络思政栏目,定期推送校内思政育人成果、国家建设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事热点、社会新闻等内容。需要注意的是,应积极尝试借助融媒体技术,以动画短片、微电影、电视、漫画、音频等多元形式呈现思政教育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

另一方面,搭建网络思政实时互动平台,在与学生的实时互动交流中提升网络思政育人实效。借助腾讯会议、抖音直播、QQ等推出网络思政实时问答、知识辩论等板块,邀请优秀思政教师与党政领导加入,围绕思政焦点话题、思政教育重难点、领导人讲话等展开互动。这一方式既有助于推动思政教育内容贴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提升网络思政育人的亲和力,又有助于在沟通互动中实现知识传递与思想引领的有机统一,提升高校思政育人实效。

提升教师网络思政教学水平

思政教师作为网络思政教学的关键主体,需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创新思政教育模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大学生坚定政治立场、提高政治觉悟,成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栋梁之才。对此,高校应重视思政教师网络素养培育工作,组织网络思政育人专题座谈会、知识讲座、教学研讨会等,引导思政教师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由线下灌输式思政教育转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交互式思政育人。

高校可开设系统培训课程,组织高校思政教师自主通过在线学习、主题研讨、岗位实践、研究总结、考核结业等方式,实现师德师风、政治觉悟、理论功底、专业素养的专项提升。同时,高校可成立专门的实践教学督导小组,严格落实听说课制度,对教师的日常网络思政教学进行不定期抽检,加强全院上下对网络思政育人工作的思想重视,加强思政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的自检自改;组织网络思政教学技能“大比武”、教师职业能力竞赛等活动,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目的。

高校应重视师资队伍优化,打造一支理念先进、技术卓越、立场坚定、理论扎实的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的网络思政教师队伍。一方面,高校应借助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学院官网等门户做好引才宣传,以“常规招聘”“专场招聘”“特事特聘”“校内选调”等方式,做好简历筛选、笔试、面试、政治审查等工作,引进一批具有较强网络思政教学素养和技能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高校应健全人才保障机制,完善相关的科研经费支持制度,提升教师在住房、医疗、子女入学、户口等各方面的福利待遇,确保优秀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优化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评估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想实现高质量开展需要健全的网络教学评估体系予以支撑。高校要切实建立起一套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知识评估与价值评估相结合、显性评估与隐性评估相结合的评估方法,确保高校网络思政教学工作有序推进。

高校应制定多个网络思政教学评估指标,从学生参与度、内容影响力、教育成效等多角度进行综合评估,全面了解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施进展;设计网络思政课件开发评估系统,综合考察思政教师课件制作水平、内容呈现效果、教学重难点问题的突出性和关联性等,确保网络思政课件的精准性、合理性、协调性和美观性。同时,针对网络思政教学相关的硬件软件建立专项评估体系。例如,高校应对在线答疑系统、考试系统、题库系统、作业批改系统等进行测评,采取问卷调查、访谈法和观察法等方式,获得调查数据统计结果,综合评估系统的稳定性、信息安全性、有效性、数据分析能力等。针对教育资源的管理进行专项测评,收集高校师生信息检索、信息下载、信息浏览等数据信息,对在线图书馆引入的检索工具使用频率、工具满意度等进行调研,及时剔除旧工具、引进新系统,为高校网络思政教学工作的开展保驾护航。

高校应建立专门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采取教师自评、学生评价、教师互评和专家评估等方式,综合评估思政教师的网络媒介素养、网络舆论监控、网络安全意识等,重点考察教师内容供给的精准性,教学行为的科学性、适用性、有效性等。此外,高校应建立学生网络思政教学评估体系,重点考察学生的思政学业成绩、社会实践表现、综合素养等,将评估结果作为后续教学的重要参考。

(作者系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