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境遇

□石海泉 霍雪辉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移动互联时代遭遇着虚拟网络抢占线下课堂、师生思想行为代际差异的挑战,集中表现为教学内容规定性与教育对象学习需求多元性之间的矛盾。要有效应对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立足于教育对象、过程、手段和结果的特殊性,利用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理论课,推动课程的高质量发展,为此,教师应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精准分析学情、聚焦育人目标、拓展课程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在减负增效、精准施教的基础上,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不断拓展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

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具体表现

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理论课,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诸要素的系统整合。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教育对象根据自身的认知实践能力灵活地选择教育内容,使多样化、个性化、针对性、定制式的学习成为新常态,传统的时空阻隔、师资不均、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制约因素不再成为接受优质教育的桎梏。思政课教师利用人工智能所提供的强大优势,从传统繁重的、重复性的工作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关注教育对象身心特点的趋向性与异常性、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生动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与有效性、教学效果的实效性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为提升教学质量注入新动力。

借助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实现了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拓展。超大存储、全方位搜索、光速传输、智能化重组使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和国内外实时发生的重大、重要事件的即时呈现成为可能,课程内容不再囿于书本与教育者的知识范围,优质的教学资源可以扩展到任何需要的地方,每一个个体都平等地拥有获取这些教学资源的机会。在教学实践中,人工智能促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革故鼎新,基于网络新生代较强的数字化生存能力,通过对文字、图片、动画、影像、声音等元素的集成,借助网络课程平台、VR技术、超链接扩展、即时交流软件等方式,营造出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教学氛围,不断提升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现路径

相较于其他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既强调对教育对象的理性引导,更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是感性与理性的高度协同。尽管人工智能在某些领域展现出明显的替代效应,但其单纯的逻辑推理与理性计算很难触及教育对象的精神世界,引发教育对象的情感共鸣;同时技术的中性立场缺乏必要的价值导向。因此,只有全面审视人工智能的运用边界,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逻辑统合人工智能的技术逻辑,积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言传身教、情感互动与多样化教学管理的功能,才能以道驭术,在守正中实现创新。

一是建构可计算、可度量的教育教学体系。基于数据支撑、算法推送、人机交互、深度学习等方法,人工智能打破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往“大水漫灌”的教学模式,展现了预判性和可预测性的优势。一方面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情绪、行为和活动情景等要素数字化,另一方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具体要素、环节、步骤和效果通过智能技术进行数据分析,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从这些数据中找到教育的亮点、难点和规律,并对其进行预测,从而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的供给、教学方案的调整和教学决策的优化提供参考。与此同时,生成型人工智能可以准确地感应到学生的真实需要,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学段与层级,构建准确的数字化图像。依据不同群体的学习模式和行为习惯等,对其进行建模,把握学生普遍的习惯和需要,从而促进教学内容供应端和学生学习需要端之间的精确衔接,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准施教、精准评估和科学决策。

二是强化价值观引导,整合科技思维与日常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通常会根据自己的目的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智慧科技。基于这一现实,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核心,依托ChatGPT类的语言生成的规律和算法,主动利用智慧科技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转化和重构,实现理论“降维”与生活经验“升维”的统一;在智能化的迭代语境中,既要推动科技赋权,又要建立“以人为本”的尺度,保证科技形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始终坚守“铸魂育人”的根本目的,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完善科技伦理制度,规范技术应用。在强化科学道德建设方面,依托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人工智能的科技特征,制定适合本校的人工智能技术标准和伦理准则,着重从科学伦理原则、完善科技伦理管理制度和机制保障、科技伦理审查和监督、科技伦理宣教四个层面,对科技伦理进行有效管理。其中,加强对人工智能的审核是重点,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各种数据库上的连接和应用进行规范;与此同时,强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智能应用技能、价值理性和安全责任意识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提高他们对人工智能的适应性、运用能力和规则意识,逐渐构建起协调共存的数字化媒体生态。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教改(思政专项)“数字化时代高校思政课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研究与实践”(SJGSJ2022017),黑龙江省教育厅基本业务费项目“数字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内涵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453ZD011)。

(作者石海泉系牡丹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青年认同。作者霍雪辉系牡丹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国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