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华廷:脚上沾泥土心里才踏实

□本报记者 张海鹰 崔立东 毛晓星

4月3日下午,天气微凉,冷风撩动着他的衣角。站在兴十四村村西头的麦地里,付华廷精神抖擞。“我一到地里就兴奋,我这一辈子,就离不开土地!”

他与共和国同龄,与兴十四村一起长大,当了52年村书记,凭着“就是拼上身家性命,也要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信念,把一个穷村子,打造成为了“龙江第一村”。

当前,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进程波澜壮阔,兴十四村正在腾飞发展,75岁的付华廷老骥伏枥,“国家的富民政策这么好,中央对‘三农’工作这么重视,正是发展大好的机遇。就得多干活儿,多抓事儿,干实事儿。”

又到兴十四村,又见付华廷

走在兴十四村宽阔的马路上,一辆老款桑塔纳轿车停在路口红绿灯处。

“老书记的车!”眼尖的村党委副书记刘颖说。

隔着玻璃,影影绰绰,只见“老书记”手握方向盘,端坐在驾驶位上,精神十足。

“副驾驶位上坐着的是殷总。”刘颖说,殷总是航天育种专家,是老书记的座上宾。“航天育种小麦要在兴十四村试播,老书记非常重视,这次选用航天育种的小麦,亩产可达650斤以上!”

凭借过人的组织能力和团结群众、乐于助人的好品质,1970年,21岁的付华廷当上了村党支部副书记,两年后任村支部书记。付华廷刚任村支部副书记时,村里种地还全靠人力和牛马,全村耕地不过4000多亩。

要是有台“铁牛”该多好啊!50多年前,有一台拖拉机是全村人的梦想。当时,买拖拉机需要指标,别说没钱,有钱也买不到。

“如何才能整一台拖拉机呢?”付华廷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了招儿。他组织村民四处买拖拉机配件,零件凑整件,一个月时间,硬是自己动手装配了一台拖拉机。

“有了铁牛开荒,村民们士气高涨,当年就开荒4000亩,第二年开荒1万亩,三年开了3万亩地。粮食年产量由10万斤一举提升到500万斤。”

兴十四村一下出了名,付华廷也崭露头角。

为老百姓的事可以给人磕头

二十世纪80年代,付华廷便开始谋划村办企业,干啥呢?

老付想,村里养了不少奶牛,如果办个乳品厂把鲜牛奶变成奶粉肯定赚钱。

当时乳品设备也是按计划下拨,老付托关系找门路费尽周折,终于在上海买到了设备。

1983年8月12日,全国第一家村办乳品厂兴十四村乳品厂开工,日处理鲜奶10吨,当年盈利65万元。

挣钱了,村里又陆续开办了甜蜜素厂、柠檬酸厂等一批村办企业。企业经营得红红火火,名扬全省。

“用玉米菌种做柠檬酸咱在全国是头一份!那是三十多年前,我去上海请一位姓朱的老专家来指导建厂。人家不愿来,我软磨硬泡跟到他家里,进门就跪下不起来,使劲磕头。我说你帮帮我,我们全村人忘不了你!”老付说,由于磕头用力过猛,额头鼓起个大包,专家的老伴看不下去,把他拉起来给他揉额头,连连说:“这孩子咋这么实诚呢!老朱你赶紧去吧!”

经过几十年发展,这个柠檬酸厂已成为生物科技公司,主打酶制剂,脱胎换骨走上生物技术的新赛道。

“兴十四村的今天得益于村集体经济的不断积累和壮大!”谈起村集体经济,付华廷不禁想起了往事。

二十世纪80年代,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行,核心是分田到户。

“我坚持不分,土地继续由村集体经营。我理解中央文件精神是宜分则分,宜统则统,统分结合,不是搞一刀切。”老付说。

经过据理力争,最终,上级部门理解默许了付华廷的做法。

“说了算,定了干,困难再大也不变!”老付坚定地说。

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是最大的心愿

38岁的兴十四村党委副书记刘颖是外村嫁过来的。来到村里,她从村史讲解员做起,一步步成长为村党委副书记。刘颖丈夫是村里的护林员,两人工资加分红每年收入十几万元,有车有房,生活安逸。

葛绪艳的家位于村四期别墅,家里布置得温馨惬意。51岁的她在村煎饼厂摊煎饼,丈夫在村里开车,两人年收入十几万元。“关键是村里福利还好。”葛绪艳对自己的生活非常满足,“孩子大了,工作了,生活无负担,除了买衣服,也没有啥花钱的地方。粮油免费,物业免费,将近200平方米的二层别墅取暖费只交两千多块钱。”

71岁的殷长太子孙三代一大家住在村三期别墅。儿子儿媳在村电商基地上班,儿子搞管理,儿媳做直播。殷长太和老伴也不闲着,承包了村里15栋温室和冷棚,种植草莓、香瓜、西瓜,由于品质好,“坐家里都不够卖”。

“看着村民挣钱,日子过好了,我心里就高兴!”在付华廷心目中,能挣钱会过日子就是“好家伙”。他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让乡亲们腰包鼓起来有钱花,才是硬道理,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心愿!”

一张选票渗透群众的信任和期待

乐善好施,爱憎分明,办事公道,一碗水端平。这是村民对付华廷的一致评价。

每到村委会和村党委换届选举时,兴十四村在严格履行选举流程的前提下也小有差别,换届选举永远没有提名和候选人。

一张白纸就是选票,每次换届,群众和党员都会在这张白纸上重重写下“付华廷”的名字。

平日里的付华廷什么样?

“我们早上七点半上班,他每天七点前必到办公室,上班打卡,跟普通员工没区别。”刘颖说。

“白天他很少在办公室待着,不用司机,也不需要人陪同,他的座驾是一台三十多年的老桑塔纳,自己开着去工厂、大棚、庄稼地到处转。”办公室副主任马洪军说。

“他享受正县级待遇,只开退休工资,不拿村里一分钱,与普通村民一样享受村民该有的福利,毫无特殊。”村财务人员告诉记者。

付华廷老两口住在兴十四村居民楼小区,有百十平方米,屋里陈设简单。最奢华的装饰是满墙的彩色照片,都是他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荣获全国劳模、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表彰被领导人接见时留下的珍贵瞬间。

老伴说,“年轻时,他心思都在工作上,根本不顾家。现在有病在身,也不知道休息,成天开个车四处跑,不让人省心。”老伴心疼又无可奈何。

脚踩在地里心里就踏实

4月3日是兴十四村航天育种小麦开播的第一天。下午两点半,老付开着他的座驾来到地头。他要亲眼看看地块平整得咋样、农家肥施用多少、种子包衣效果如何以及播种籽粒是否均匀。

“播吧!”老付言语中充满笃定。

三台播种机精准定位,精量播种,不一会就跑远了。站在地里,付华廷衣角被风掀起,播种机扬起的灰尘让他有些睁不开眼。

老付俯下身子,他是想蹲下,结果没蹲住,差点儿跪在地上。

他用手指拨开土层,“播深三指厚,土行,肥也行!”

他又问村农机合作社理事长王守海,一亩地播多少籽?

“67斤。”王守海说,按照这个速度,眼前这300亩一下午就能播完,再有两天1500亩全部播完。

“这个航天种子一亩地打650斤不成问题。今年种1500亩,明年种5000亩!”老付高兴了,话也多了。他说,“种了一辈子地,我这脚只要踩到地里,心里就踏实。”

离开兴十四村之前,记者一行怀着崇敬的心情再次走进兴十四村村史展览馆。

春华秋实,五十多个春秋,付华廷和村民们把辛勤的汗水洒在了这片他们深爱的土地上,同样,这片土地也把无私的爱反哺于这片土地上朴实可爱的人们。

早年在田间劳作的照片,虽然留存不多,但每一幅都值得铭记和致敬。照片上,那个曾经风华正茂的付华廷,站在村民中间,戴着草帽,满面春风,给人一种青春的力量和不服输的激情!

半个世纪,付华廷带领兴十四村创造了奇迹,打造了乡村振兴的好样板。回首往事,展望未来,付华廷感慨:“过去兴十四村发展靠的是艰苦奋斗,未来兴十四村的发展要靠守正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