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进财
社会治理现代化既能助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治理革命。而加强社会治理离不开各大社会主体的参与,多元主体融入社会治理能创新治理路径,为社会治理提供深厚的基础与支撑。
多元协同:多元共治模式的主体重塑
多元共治模式的特征为治理主体的多元化,能改变以往以政府为主的单一主体模式,让市场组织、社会组织、社区及个体参与其中,真正实现多元共治。首先,政府划分权责边界,明确角色定位。多元共治下政府的作用并未被削弱,而是经过权责边界的明确和角色走位的调整,逐步转型为“有限政府”。政府需发挥掌舵者角色,制定政策,引导多元主体皆能参与社会治理中;发挥资源链接者角色,为多元主体发展提供政策与资源支撑;发挥监督者角色,保证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通过充分尊重多元主体的利益与需求,实现转型发展与善治。
其次,社会组织需提供多样化公共服务,调节社会矛盾。社会组织在社会救助、社区服务等领域十分重要。需在治理中积极承担好自身的责任,如汇聚社会资源为弱势群体提供良好的公益服务,弥补以往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中存在的不足,为群众提供更多福祉。还要征集公众需求与诉求,为其争取合法权益,让政府角色与居民需求实现衔接,减少社会中的矛盾,让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最后,市场组织需完善基础设施,实现社会治理。市场在资源、科技及人才等方面有着独特优势,为社会治理中活跃的主体之一。对此,市场组织要在工作中利用PPP形式,与政府形成良好合作关系,共同参与到文旅、城市交通、公共体育设施、农业开发、商业零售等系列工作中。通过此模式,能降低市场组织投资风险,在政府背书下保证现金流的稳定,促使其稳定发展,增加人口的就业机会,真正落实双赢。
人民至上:多元共治模式的价值所归
以人民为中心,为社会治理的本质,也是实现多元共治的宗旨。首先,社会治理目标要落实富民。社会人口结构包含城市、乡村人口,不同群体的社会需求与利益不同,特别是新时代发展后,社会基本矛盾转化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间的矛盾。此转变直接决定了社会治理需采用多种举措,真正实现富民,满足人民发展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让城乡居民皆能共享社会发展的红利。
其次,发挥群众主体性,健全民主自治。城乡居民为社会治理的主体,居民实现自我管理、服务、教育及监督,是落实多元共治模式的强有力保障。因此,需健全居民治理体系,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如充分利用社区平台,构建会客厅、议事厅等,让居民能参与社会治理的协商工作中,共同商讨角色。并在此过程中发挥现代化技术作用,搭建城乡居民共同参与的线上交互平台,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到社会治理工作中。
最后,完善以人民群众需求为目标的制度供给。在社会治理中需健全政府、企业、社区及人民间的利益协商制度,基于资源与信息公开化上,以对话协商形式进行,确保能落实利益共享。针对居民较为关注的民生问题,需做好服务工作,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并且还要杜绝一些贪污腐败与经济犯罪行为,如针对房屋拆迁、土地征用等高度关注,避免违法违规现象出现,让群众能增强对政府的支持。
四治融合:多元共治模式机制的构筑
将信息技术融入到社会治理中,能提升基层治理的能力。首先,以群众自治激发民主活力。打造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新格局,要将人民的自我管理、服务、提升及自觉性发挥出来。因此,要发挥社区功能,增强群众自治组织制度化建设,完善议事协商制度,健全公共事务监督机制。同时,不断提高人民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使其能全面发挥创造力。
其次,强化法治建设,筑牢治理底线。法治能为政府、组织及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提供明确指引。因此,要确保多元共治主体能依法办事。可以开展普法教育,针对性普及一些重点的法律,以公益讲座、律师下乡等形式,让人民建立法治思维。还要整合法治资源,完善法律体系,在社会中营造良好法治氛围,实现办事、遇事、矛盾等用法。
最后,发挥智治支撑,提升治理效能。在多元共治中发挥信息技术作用,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开展工作,建设城市大脑,实现人与事物、组织良好衔接。还要依靠大数据技术的预警系统,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等,降低防御成本。此外,将大数据应用于公共服务领域,创新服务形式,让居民享受科技发展成果。
多元共治应用于社会治理中,一方面能提升社会治理效率与效果。集合各方资源与智慧,共同应对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打破政府治理社会局限性,提高社会治理效率。另一方面,促进社会共建共治共享。利用多元共治激发各主体积极性,形成良好合力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水平,使人民共享社会治理成果。
(作者系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