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书芳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正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其决策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其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树立鲜明的法治导向,是提升决策服务水平的关键。
法治思维在企业经营决策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合规性、信誉度和竞争力,还直接影响到企业的长期发展和社会形象。从法哲学的角度看:首先,法治思维强调法律的普遍性、平等性和公正性。在企业经营决策中,法治思维要求企业尊重和遵守法律,确保决策的合法性和合规性,这体现了对法治原则的坚定信仰和遵循。其次,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治思维为企业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准则,有利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后,法治思维强调权力制衡和监督,有利于企业完善治理结构,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透明化。通过法治思维,企业可以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防范经营风险,提高决策效率。同时,从实践的角度看:首先,法治思维要求企业在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法律因素,遵守法律法规,避免违法行为。这有助于企业降低法律风险,避免因违法导致的损失,确保企业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其次,法治思维强调公平竞争和合规经营,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且有助于企业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提高抗风险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再次,法治思维要求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关注社会公益,承担社会责任。在企业决策中贯彻法治思维,有利于企业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最后,法治思维强调创新和改革,鼓励企业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管理机制。这有助于企业不断适应市场变化,提高创新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因此,在企业生产经营决策中强调法治思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企业应深入贯彻法治思维,加强法治建设,提高决策水平,为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强化法治意识
培育合规文化
企业应深刻认识到,依法经营、合规发展不仅是遵循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更是企业社会责任和长期发展的基石。为此,企业需要将法治意识深度融入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之中,使之成为企业行为的内在驱动和自觉遵循。首先,企业高层领导应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将法治意识体现在日常的经营管理和决策活动中,通过实际行动向全体员工传递法治的价值观。其次,企业应通过内部培训、宣传和教育等多种形式,提高员工对法律法规的认知和理解,使员工在各自的岗位上能够自觉地依法行事,避免违法行为的发生。最后,企业还需建立和完善法治教育的长效机制,将法治教育纳入员工入职培训、在职培训和职业发展计划中,确保法治意识的培养和提升贯穿员工的整个职业生涯。同时,企业还应通过制度化的方式,如制定和执行合规手册、行为准则等,将法治意识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行为规范,使员工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确保经营依法合规
企业应致力于建立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这不仅是企业合规经营的基础,也是保障企业决策科学性、合法性的重要机制。首先,企业需要明确权责划分,确保决策、执行、监督三者之间形成有效的制衡关系。这意味着,企业的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等各个治理层级应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又相互制约,形成一种健康的治理生态。这种权责明确、相互制衡的治理结构,有助于提高决策的质量和效率,降低决策风险。其次,企业应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对决策过程的监督和审查。同时,企业还应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或类似机构,定期评估企业的法律风险和经营风险,为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最后,企业还应加强信息披露和透明度,确保决策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决策的合规性,也有助于增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对企业的信任。企业应定期披露公司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和重大决策等信息,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强化决策监督评估
提高决策实施效果
建立健全决策监督与评估机制,能够有效地保障企业决策的合法性和合规性,提高决策的执行力和实施效果。首先,企业应设立专门的决策监督与评估机构,如决策执行委员会或决策评估小组,负责对决策实施过程进行全程监督。这些机构应独立于决策执行部门,确保其能够客观、公正地对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其次,企业应加强对决策执行过程的监督,确保决策的合法性和合规性。监督机构应定期对决策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违法行为。最后,企业还应建立决策评估机制,对决策的实施效果进行定期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决策的合规性、执行力度、实施效果等方面,以便及时发现决策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下一轮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在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必须树立鲜明的法治导向,运用法治思维提升决策服务水平。这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促进社会经济全面进步的必然选择。
(作者单位:中共西安市委党校)